狮子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中国原本没有狮子,狮子只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只是到了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进献狮子,我们的古人才得以见识这种凶猛的动物。“形如虎,尾端茸毛大如斗。铜头铁额,钩爪锯牙,目光如电,声吼如雷,能食虎豹。外国之产,毛群之长也。”这就是古人对狮子的描述。
作为“毛群之长”的狮子,在它们的原产地,其凛凛威风是自不待言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狮子传入中国后,比它在故乡的待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位更加显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除了龙,也就属狮子威风了。
大山里不产活生生的狮子,古人便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动手制造狮子。狮子的塑像遍布全国,几乎随处可见。北京天安门大门前,蹲着一溜儿的大石狮。旧官府门前有狮子,深山古寺门前少不了石狮子。大名鼎鼎的卢沟桥上,雕有数不尽的狮子。几年前,陕西绥德也建起了一座现代千狮桥。而在汉代时,狮子舞就出现了,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行。
狮子在旧中国是一种权势的象征。古代帝王将相的宫殿和府第门前,都要陈列一对石狮或者是铜狮。雄狮居右,雌狮居左。雄狮左爪下踏着一个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丰功伟绩和赫赫权势;雌狮右爪下踏着一只小狮子,俗称“少师太师”,象征子嗣繁衍不息,继往开来。但是,狮子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立的,因为它还表示着主人权势的等级。狮子头上有“疙瘩”,凡一品官员府第门前的狮子,头上有13个疙瘩,叫作“十三太保”,每降低一级官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陈列狮子的资格了。因此,古时候想了解谁家官大,只须数一数狮子头上的疙瘩就行了。
作为舶来品的狮子,能在中国如此风光,说明古人还是很善于“洋为中用”的,它渗进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意识,成了权势和等级的象征。因此,每每看到高大门楼下那些狮子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像看家狗一样,便让人涌上一种莫名的心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