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接受采访。记者 陈占举 摄 |
|
开栏语
古都洛阳,物华天宝;河洛大地,人杰地灵。在人才辈出的河洛儿女中,有一大批河洛骄子在他乡艰苦创业,执著奋斗,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成功,既成就了个人的事业,又增加了洛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起,本报开设《天南地北洛阳人》栏目,介绍他们在他乡的奋斗历程与成功经验。这既是对他们事迹的展现,也是为了激励我们每一个洛阳人更好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望天下河洛儿女协力同心,共建魅力洛阳。
——编者
从洛阳偃师,到省会郑州,再到首都北京;从偃师文化馆一名普通干部,到河南省文联主席,再到中国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高超的组织领导才能、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在中国书法界树立了首领地位。
“河洛文化滋养了我”
春季的北京,气候宜人。张海在北京欣然接受了采访。
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面庞瘦削、衣着整洁、说话舒缓,一派儒雅风度的书法大家。他虽不张扬,但成就昭然:他的书法四体皆能,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他沉稳劲健、气韵高古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各种书法大展中屡屡获奖,出版了数本书法作品专集,在海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
问起张海是如何爱上书法并成就了书法艺术时,张海笑着说,一是凭兴趣,兴趣是坚持干好一件事的原动力;另一个就是环境,洛阳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了他的心灵和笔墨。
张海介绍,他1941年出生在偃师首阳山镇香峪村。偃师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这里有著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并发现了更早的夏代都城。他小时候就常见大人们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时,写对联、喜帖等,那气韵生动的毛笔字,让他着迷。上小学后,他就跟着一位郭老师学写大字。令他记忆最深、也是让他坚定走上书法之路的还是5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年他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村里要请一位知识分子到村里讲课,村里想写几条欢迎标语,可到小学校请会写大字的老师不在,怎么办?村里人听说有位小学生会写,于是就把张海给拽去了。张海站在齐胸高的桌前,蘸墨挥毫,几行欢迎词一写,父老乡亲拍手叫好,都说“这娃子真中”。从此以后,张海受到激励,就像加足了油的跑车一样,沿着书法之路快速向前。
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张海输送了大量营养,使他的书法艺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日趋精湛;他的为人、组织领导才能,也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动,职位的一次次升迁,得到充分的展现。
“普及提高是我的职责”
2005年,张海当选为中国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2006年他离开河南进驻北京。“您当上书协主席后都有哪些大手笔?”当记者提到他所做的工作时,张海笑笑说:“谈不上什么大手笔,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他说,首先是融入书协。因为前几届中国书协主席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他是来自河南,来自基层,“如果要让书协有威信,必须让人服气。这就要求你必须会做人,要拿出工作业绩来”。为此,他在书协内,一手抓书法的普及工作,一手抓书法艺术的提高工作,以工作业绩立身。
他明确提出,中国书协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他带领书协理事会成员在全国开展了“书法进万家”活动,关注西部、关注老年人。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策划组织海外书法活动,启动“中国书法环球行”,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书法传扬海外。今年6月,中国书协还要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书法展览”,并正在筹备成立正规的国际书法组织——国际书法总会。张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就是要向教小学生‘人之初’一样,一点一滴地将中国书法艺术传遍全球,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除了普及工作外,张海还做了另一桩大事,就是书法艺术的提高工作。他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书法家们不能眼睛光盯着钱,粗制滥造作品。要潜心研究,静心写作,要用好作品立身。“没有精品大家出现,是艺术的悲哀”,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这两年在全国启动了“名家系统工程”,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展览,举行书法最高奖项“兰亭奖”的评选等活动,促进了“人才”和“大家”的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搞全国书法评奖活动,基本上是中国书协一手操办,既定规章,又当评委,缺少监督机制,难免有失公允之处,往往引起书法家的不满。去年评“兰亭奖”时,张海就明确提出“决策和执行要分开”。由中国书协定出评选标准,然后邀请各地顶尖专家组成评委会,再由各省书协和媒体相关负责人组成监审委员会,形成一个严格的操作体系。最后,“兰亭奖”的评选结果公布后,得到高度认可,新的书法人才崭露头角,老的书法家也再放光芒。
“家乡永远是我的根”
“中国书协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我本人也要永不止步!”今年已经67岁的张海依然雄心勃勃。他打算在中国书协内按不同书体成立篆书、隶书、楷书等专业委员会;还要筹集1000万元资金,搞一个书法基金会,其目的就是促进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
他本人2004年曾在家乡偃师办起了“张海书法艺术馆”,存放了上百件作品,吸引了众多人参观。其作品曾拿到深圳、厦门等地展出,广受好评。这两年他又新创作了几十件书画作品,准备艺术馆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再更换一下新老作品;同时他还准备在艺术馆里放一些自己收藏的其他书画家的作品,丰富一下展馆的内容。
听说偃师正在申报国家“书画之乡”,他很高兴,笑着告诉我们,前几年,包括现在,南京等几个城市都要给他建艺术馆,他都没答应,还是相中家乡洛阳。他说:“我要把根扎在洛阳。在文化建设上,再给家乡作些贡献!”
本报记者 黄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