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运火炬在洛阳传递的消息传来后,报社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提前谋划,报道好这一史无前例的神圣时刻。
为确保火炬传递万无一失,洛阳先后进行了两次模拟传递。本报组织强大采访组,提前介入,全程跟踪采访,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经验。
7月27日,奥运火炬传递在洛阳新区举行。根据要求,早晨7点必须赶到指定地点。当日早晨5点30分,我忍着头天晚上加班晚睡的痛苦,准时起床在报社门口等车。采访车辆到达龙门大道与开元大道交叉口时,车辆被禁止通行。而按要求,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指定地点,千万不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影响采访奥运火炬传递。我和其他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只能徒步,经过几十分钟的“急行军”,步行约两公里赶到采访地点。
圣火传递现场,是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火炬传递中,市交警二大队副队长孙华的任务是接火炬进门、送火炬出城。而直至火炬传递结束,作为“火炬保姆”的孙华没能见到火炬从自己家门口经过的神圣时刻;为让火炬传递仪式现场变成花的海洋,园林职工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让国色天香绽放在圣火传递现场;几乎每一个火炬传递的关键路段,都有一辆消防车、数名消防官兵严阵以待。
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了这一天,再累也心甘。而这句话,也正是我们参与奥运火炬传递采访的全体记者的心声。
本报记者 刘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