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我一直从事文物考古方面的报道,在“常规”报道的同时,也对一些濒危文物的“生存”状况进行关注,并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使其得到修缮保护,下清宫道士塔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7日至8日,国家文物局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到栾川考察,同行的有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等。在考察中,杨焕成顺便说,塔原是佛教建筑,但洛阳的下清宫有一座罕见的明代道士塔,对研究我国的建筑史和宗教史,特别是道教历史和道教葬俗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该塔由于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全靠几根木头支撑才没有倒塌。
讲者无意,听者有心。我马上觉得这是一则难得的新闻。座谈会中午结束,下午专家们就要离开栾川返回北京和郑州。匆匆扒了几口午饭,我和晚报一名记者便守在杨焕成的住处。等他吃完饭一返回房间,我们就对他进行采访,详细了解了下清宫道士塔的价值、保存状况等。之后,我们还抓紧时间对罗哲文进行了专访。
从栾川回到洛阳,我们又进行了深入采访,写成《明代罕见道士塔 严重倾斜待维修》一文,发表在《洛阳日报》上。
文章见报后,没想到很快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市财政为此还专门拨付了100余万元保护专款。 “还是媒体的作用大!”该保护项目负责人说。
听了这话,我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为文物保护尽一点力量而感到高兴。
本报记者 张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