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洛河上的王城大桥。 |
|
2007年,洛河上的李楼新大桥。 |
|
上世纪70年代的李楼漫水桥。 | |
宽10米的洛阳桥、宽14米的魏屯桥和李楼漫水桥——这就是自新中国成立多年来洛河市区段的全部桥梁,洛阳百姓戏称为“两座半桥”。
改革开放30年来,牡丹大桥、王城大桥、二广高速洛河大桥、西南环绕城高速洛河大桥、瀛洲大桥、凌波大桥相继兴建,洛河市区段的桥由“两座半”变为今天的9座。这9道美丽的“虹”横卧碧波之上,把洛河两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大洛阳”的概念真正形成。
古洛阳桥梁冠华夏
据《中国桥梁史话》载,有文字记载的洛阳桥梁建筑始于周。中国古代的浮桥、梁桥和拱桥都最早发现于洛阳。隋唐时洛阳建造的天津桥、永济桥等技术高超、造型优美,远甚于同时代的欧洲,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辉。
但频仍的战火不光促使王朝更替,还摧毁包括桥梁在内的无数华美建筑。到民国时期,洛河市区段只有宽不足6米的老吴桥和宽不足7米的林森桥。
近6年开建、改造7座桥
第一座洛阳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洛河上最早修建的一座大桥。该桥1954年12月动工,1956年1月建成,总投资232万元。
1980年4月,鉴于老洛阳桥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市政府决定在老洛阳桥下游30米处投资650万元兴建第二座洛阳桥。这座桥桥面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加上两边栏杆总宽20米,是改革开放后洛河市区段建成的第一座桥梁,定鼎路由此向南直通龙门,洛阳南北第一条交通大动脉形成。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洛阳同全国一样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城市规模扩大,处于洛河一东一西的洛阳桥和魏屯桥已经满足不了需要,急需在两桥之间架设一条跨河大桥。1992年11月,总投资1.026亿元的牡丹大桥动工兴建,该桥因多方面情况,数度停工,于1999年11月26日竣工通车。
进入新世纪,洛阳城市建设掀开新的一页。200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跨过洛河开发新区,洛河上的桥梁建设进入快车道。
2003年,连接洛北建成区和新区的第一座大桥——王城大桥动工兴建,随后西苑桥(原魏屯桥)得到改造,李楼漫水桥重修,二广高速洛河大桥、西南环绕城高速洛河大桥、瀛洲大桥、凌波大桥相继上马或完工。
6年间,洛河市区段开建和改造了7座桥梁,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造型越来越精美,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王城大桥采用上下行交通两幅式结构,主梁横断面为先进的单箱单室,总投资2亿元。
2007年3月开工、明年花会前有望投用的瀛洲大桥,由同济大学留日归国博士设计,箱梁薄壁,整个梁、拱皆轻盈无比,桥墩为无推力设计。这种设计在国内是首次采用。尤值得一提的是,该桥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主桥中跨为高高隆起的“月亮”拱,寓意洛阳在“中原崛起”中向新高度腾飞。这座桥计划总投资为2.47亿元。
总投资也在2亿元以上的凌波大桥是一座造型美观、现代气息浓郁的“科技之桥”。它采用双塔双索面斜拉式设计,两个桥塔一高一低,高塔像一个信号发射塔,条条钢索如无数射向四方的射线;低塔顶端有一个球体,钢索从球体向外四射,则像正在发射信号的人造卫星。而大桥两边的护栏造型模仿DNA中的双螺旋图谱结构。双塔、护栏象征通讯、航天和生命科学当今科技三大热点领域,寓意洛阳以科技为先导,必将以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力量走在中原崛起的前列。
瀛洲大桥和凌波大桥桥宽均在30米以上,桥身均采用现场浇筑的施工形式,施工中结构体系转换较多,工序极其复杂,是当今先进的桥梁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目前,广大建设者夜以继日加快瀛洲大桥、凌波大桥建设步伐,西苑桥改扩建工程也于10月31日上马。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3座大桥的投入使用,洛阳城西南部的交通体系将得以完善;在道道“彩虹”装扮下,以洛河为轴线的洛阳城将更妩媚动人!
市建委总工程师黄世衡——
“桥运是城市命运的缩影”
市建委总工程师、50多岁的黄世衡说:“桥运是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间接反映,是一座城市命运的缩影。”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也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没有多少财力搞市政建设,从1949年至1978年,洛河市区段只有“两座半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洛阳才有能力斥资1亿多元修建牡丹大桥。进入新世纪后,洛阳很好地抓住了几次难得的机遇,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能力搞大规模市政建设,出现了洛河上桥梁建设标准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的喜人局面。
“这些工程之所以得民心,现在回过头来看,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密不可分”。黄世衡举例说,当年王城大桥项目上马时,相关部门从交通流量、景观效果、投资效益等方面前后十几次论证设计方案;建瀛洲大桥时,我市向国内征集了几十种设计方案,市领导和相关委局负责人参加的论证会达十几次。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体现了“好事要办好”的精神。
黄世衡说,修桥用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为做到财尽其用,近年来桥梁建设的施工组织非常公正、严格。如施工全过程依据工程建设法规进行,招投标全部向社会公开,建设时还实行投资审计制度、市领导联系工程制度。这些好做法既保证了工程质量,还实现了投资效益最大化,被外地许多城市借鉴。
做生意不再绕道的菜农——
“桥兴事业兴”
李楼是我市蔬菜之乡,但长期以来,群众只有靠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洛河上修建的一座漫水桥进入市区,严重制约着该乡的经济发展。
北王村菜农杨晓峰是种菜大户,前些年到中原蔬菜市场卖菜,早晨5点多就出发,蹬着三轮车绕道关林往中原蔬菜市场。
为了彻底改变菜农卖菜难的状况,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现有的老桥下游修建一座桥。去年年底,一座长787米、宽12米的新桥跨越洛河南北。经过李楼乡的42路公交车也开通了。
万年青村四组菜农杨红社说:“桥兴事业兴。这座桥是一座致富桥,大家不仅进城卖菜不作难,进城做小买卖也方便多了。”
58岁的刘克生家住王城大桥南龙瑞小区A区。说起王城大桥,他打开了话匣子:“王城大桥没建成时,到涧东路做生意,早上4点多就得起床,骑车绕道西苑桥走一个多小时,现在走王城大桥,20多分钟就到了!”
55岁的工程副指挥长——
“参与建桥是荣幸”
初冬的北风刮在脸上,有点疼痛的感觉,马德才刚从工地回到临时搭建的板房,摘下安全帽,着手处理施工单位提出的材料采购中的一些问题。
在瀛洲大桥建设工地,这位55岁的工程副指挥长从去年3月大桥开工,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他说,瀛洲大桥是目前洛河市区段投资最大、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也将是景观效果最好的一座桥梁,作为工程负责人,他不敢有半点儿马虎。
在工地召集施工、设计、监理等方面负责人开会至深夜,对马德才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同大家一样,工程开工以来,节假日从未休息过。今年春节,他是在工地上度过的。马德才患有低血压病,走到离河面十几米高的桥面工地,就会头晕,但他坚持天天到工地转一转、看一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这位同济大学道桥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说:“作为洛阳人,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工程,是自己的荣幸。自己后半生的荣辱与这座桥连在一起了,必须尽全力确保每个细微的环节不出纰漏。这样,当自己退休了,带着孩子看着这座美丽的大桥时,心中定会涌起无限幸福!”
数字看变化
据市建委提供的数字,1978年,我市共有桥梁24座,总长约6公里。目前,洛阳市共有桥梁51座,总长17.0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