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路貌整治,村庄变靓了,农民生活环境变好了。然而,脏乱差回潮问题在不少地方十分普遍,群众意见很大。
那么,整洁的村容路貌如何长年保持?卫生长效机制如何切实得到落实?嵩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破解了这一难题。
感受嵩县新农村
我们沿着洛栾快速通道前行,一进入嵩县地界,就看到公路两侧的村落个个整洁有序,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见垃圾,让人耳目一新。
从库区乡出发,我们沿着陆车路,经饭坡、黄庄等乡到车村镇,驶入311国道、洛栾快速通道,经过旧县、大章、德亭、何村、城关、田湖等乡镇的115个村庄,但见村庄整齐划一,休闲广场、社区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有的村庄的建筑统一为米黄色,有的统一为纯白色,赏心悦目。
从县城出来一路向北,道路两侧是整齐的小松树,路旁的电线杆上、房屋墙壁上、桥梁栏杆上,看不到粘贴的小广告。城关镇北元村广场上的篮球架、摇椅等设施都干干净净。镇长王智朋说:“我们每个村都有保洁队,保洁员春节不休息,卫生保持得都是这样。”
果然,一路上经过了朱村、孟村、程沟、青山屯、郭村等10多个村,没见村道上有杂物。在韩村,活动广场上的文化活动室、卫生所、便民超市等,设施齐全,整洁有序。我们问村民吴长安:“村里一直是这样干净吗?”他说:“天天有人保洁,能不干净吗?”王智朋指着路旁圆柱体的垃圾池说:“像这样的垃圾池,韩村共有30个,集够1吨的垃圾后,统一送到县垃圾场处理。”
一路上,我们不时看到身穿橙红色保洁服的保洁员挥动着扫把。王智朋说:“县里每年组织三次大的督察评比,春节、‘三夏’、‘三秋’,各个村都争着当‘明星村’!”
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志刚说,嵩县318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可分为三类:老樊店、酒店等村,结合旅游进行整治,面貌一新;陆车路沿线的红崖等村庄,结合搬迁扶贫进行整治,布局合理,农民开始享受城里人的生活;田湖等一批村庄,结合特色产业进行整治,成为“精品村”。
据统计,一年来,嵩县共出动劳力近28万人次,投入车辆近3万台次,整治河道46.7公里,清运垃圾16.7万立方米,新建垃圾填埋场413个、垃圾池2426个,治理广告4691条,拆除村内违法建筑1783处近13万平方米,改建公厕112座,改建民厕5253座,粉刷墙体13万平方米,铺设通组入户道路800多公里。
嵩县经验:七大机制见实效
李志刚说,嵩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七大机制。
一是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
嵩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一名人大副主任、一名副县长、一名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置专职机构,统一协调指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抽调固定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实施督促检查,具体负责本辖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县领导认真落实“四个一”工程:每周下乡察看一次,每半月听一次工作汇报,每月一次协调会,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抓、乡村两级一线抓的工作路子。
二是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为切实做好农村卫生保洁工作,创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嵩县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的意见》,从队伍组建、责任划分、经费落实、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经乡村两级层层筛选,为每个村配备3人至5人的固定保洁队伍,统一配备服装和保洁工具,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采取乡村两级管理和县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保洁员实行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
在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方面,3月全县开展了以“三清七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月”活动、4月举行“百村大整治”活动,使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美、路净。
为彻底改变群众生活陋习,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县财政拨付资金115万元,启动设立了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推进基金,为保洁员统一购买了服装和垃圾清运车。县财政拿出65万元,作为墙体粉刷及美化专项奖补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整治效果。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均组建了保洁队伍,基本实现“一日两清”、全天保洁、垃圾定点堆放集中填埋,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三是基础设施多元化建设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上,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群众出工备料为辅助、社会捐助为补充,整合部门资金。一年来,县财政拨付资金3740万元,同时通过部门资金整合、县直帮建、村企联建、乡村自筹等形式,带动社会投资1.38亿元,全力搞好社区服务中心、通组入户道路、沼气、安全饮水、扶贫搬迁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新农村建设帮建机制。
在帮建方式上,按照市分类推进工作部署,嵩县新农村建设包村帮建工作注重突出特色,系统包村、市直单位帮建、县直单位包村帮建责任明确,收到了显著效果。
五是群众增收保障机制。
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按照县里确定的47个工贸带动型、92个特色农业带动型、35个旅游带动型、29个搬迁扶贫带动型和115个劳务输出带动型的规划,结合山区实际,大力发展“林、药、牧、烟、劳务输出”五大特色产业。
六是舆论导向机制。
嵩县以电视为媒介,坚持办好“新农村建设专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及意义,报道各乡镇各单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各乡镇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活动,通过标语、板报及文艺活动等载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倡导文明新风,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
七是激励保障机制。
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绩效考核,制定下发了《嵩县2008年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实行一周一督察,两周一排队,一月两次现场会,表彰先进,鞭策落后,总结经验,查摆不足。全县已召开专题汇报会18次、流动现场会6次,有3个乡镇因新农村建设工作滞后在全县会议上作表态发言,一个乡镇因村容村貌整治不力,给予记过错一次,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
嵩县启示:细、实、严
启示之一:细。
一个塑料袋的故事,是嵩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抓细的好注脚。
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胡新旺说,新农村建设中流传着一个塑料袋的故事。县领导要求干部下乡,车上要带上塑料袋,看到路边有杂物、垃圾,下车装进塑料袋,然后放到垃圾池里。如果见到成堆的垃圾,当场通知所在乡村进行清理。如今,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干部,下乡都已经形成车上带塑料袋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正是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卫生长效机制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启示之二:实。
保洁员队伍建设是落实卫生长效机制的关键,嵩县抓得实。
今年春节,胡新旺回老家饭坡村,看到大年初一保洁员就开始清扫鞭炮碎片,春节期间一直没有停止。胡新旺说,一个村庄卫生能否保持,保洁员认真负责是关键。
嵩县给保洁员每月200元,有条件的乡镇还进行补贴。县里对保洁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要淘汰、更换一批。陆浑村的保洁员更换了4次,现在才稳定下来。目前,各村的保洁员都是中年妇女、老年人,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在村里还有威信,对群众乱扔、乱倒垃圾行为敢于当面纠正,村里卫生面貌保持得很好。
各乡镇、村庄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田湖村、黄庄村、木植街村、河东村等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动员低保户当保洁员,田湖镇400多名低保人员经过集中动员培训,现在成为落实卫生长效机制的生力军。有些村庄像车村镇明白川村,街道的农户轮流值班保洁,村子卫生保持得很好。
正是扎实的具体工作,为落实卫生长效机制铺平了道路。
启示之三:严。
嵩县在抓卫生长效机制工作时敢于动真格,对排名后20名的村,村支部不能当先进;保洁员工作不合格,扣工资;村民乱扔垃圾,在村有线广播中公开批评,进行处罚。正是这些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了卫生长效机制的落实。
严格的管理制度,为长效机制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容村貌整治、保持,关键要抓细、抓实、抓严。看似难以落实的卫生长效机制,嵩县做到了,而嵩县财政收入在16个县(市)区中并不领先,因此,我们想:嵩县能做到,其他县(市)区如果能够借鉴嵩县经验,同样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