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香莲和女儿正在店内忙碌。 | |
在汝阳县上店镇东、西两街打听华香莲不是难事,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会算计”的女人,不少人谈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
近日,我们在西街集市上找到了华香莲的两家店。一间卖时装,一间订做窗帘和床上用品,两店相邻,生意都不错。华香莲86岁的婆婆满面红光,提起儿媳赞不绝口:“若不是她心灵手巧、能出力,哪有俺家今天!”
没本钱也要做生意
1984年,家境贫寒的华香莲为了走出深山,嫁入了上店镇东街的王家。进门时,王家只有5间土草房、几个破箱烂柜,几分地打的粮食还不够口粮……为了娶她借的700元外债也不知何时才能还上。华香莲不甘心这么苦下去:没本钱也要做生意!
华香莲到渠边挖来泥,和上麦秸脱成土坯卖,一块坯能卖3分钱。虽说辛苦,用华香莲的话说,是“无本生意”。晒坯时最怕下雨,脱好的泥坯瞬间成了一滩滩稀泥,华香莲欲哭无泪,只能将稀泥撮起来,天晴再做坯。
卖坯挣的最大一笔钱是50元,将近2000块土坯要装50车,已经6个月身孕的华香莲和丈夫一起拉了好几天。握着这笔“大钱”,华香莲要找新的营生。
精打细算历尽艰辛
走街串巷,华香莲和丈夫收起了破烂。与其他收破烂的不同,不仅挑麻包的女人挺着大肚子十分惹眼,而且他们收破烂不用钱——华香莲把本钱买成了麻花、甜玉米秆、爆米花等小食品。她有自己的算盘:2分钱一根的麻花能按4分钱换1斤破烂。为了多收破烂,他们曾翻山越岭走出20多公里,被困在齐膝深的雪地里……
接近年关,听说汝州收破烂的价格比本地高,他们便带着所有收来的破烂到汝州去。路上饿得实在走不动了,两人来到一家面条店,轮流去吃饭。先吃过饭的丈夫回来高兴地对华香莲说:“你快去,我跟老板搞了价,两毛五一碗的面条,下稀一点只收两毛!”
好不容易到了汝州,天早黑了,漫天飘着鹅毛大雪,8个月身孕的华香莲挺着大肚子站在路边——身上只剩3毛钱,根本住不起旅社。最后她把棉衣和围巾都押上,总算找了家店,赊来一张4元的床铺,凑合了一宿。
还清外债盖起楼房
当初定亲时王家给华香莲扯过2米的确良布,她没舍得用,拿来做生意。30厘米布能做4个小儿肚兜,锁边,绣上蝴蝶、小花,拿到集市上一个能卖5毛钱,比此前的生意都省力、挣钱。待产前的最后一个月,扯布、买线、做活、赶会成了华香莲的全部生活。当时县里15个乡镇有集市,一个月两次。逢集市,华香莲天不亮就推上自行车去。
1987年,华香莲利用政策向政府申请了300元无息贷款,在出售的商品中增加了帽子、针线、钮扣、鞋垫等小百货,还有自己缝制的小孩衣服。那时,赶一天集市往往能赚两三元钱,最多时还赚过5元。当年,她便还清了外债。又过了两年,她攒够了2000元,将家里的草房扒掉盖起了3间瓦房。村里人佩服地说:“王家翻身了,这媳妇真中!”
1996年,华香莲参加县里的缝纫培训班。一年后,她接下西街一间门面,开起了裁缝店。2004年,华香莲在西街建起了3层小楼。不久,她又接过隔壁门店做窗帘、床上用品生意。
红院墙、大铁门,走进华香莲的家,彩电、组合音响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只要肯下工夫,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华香莲说。
记者 石蕴璞 实习生 刘可可 通讯员 李向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