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父母心。尊重和珍惜生命,需要医生加深对“患者”角色的体验,毕竟,医患双方,医生承担着更重的主体分量。“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同。”
9月8日,本报以《院长当“患者” 收获知多少》为题,报道市卫生局组织13家医院院长参加“院长当一次患者”的消息。文章为医院院长当普通“患者”写出了“总结报告”:候诊时间长, 就诊时间短;服务态度仍需改善;管理精细化程度需要提高……
老百姓“看病难”有多难?不体验不知道,一体验吓一跳!
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由来已久,但究竟有多难,恐怕只有患者自己心知肚明,感受至深。且不说挂号、交费、排队等繁琐的手续,单是一些医务人员的训斥,就让人无所适从。“看病难”问题喊了那么长时间,呼吁了那么久,但总是喊归喊,呼吁归呼吁,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医院院长们这次现场感受,虽不能全部体验普通患者的酸甜苦辣,但毕竟感受到患者的就诊渠道还不畅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何畅通患者的就诊渠道?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展洛阳卫生事业,但这绝非一时半时之功力。当下,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不失为务实之举。做一回服务对象,真真切切地换位体验和思考,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亲切贴心的人文关怀。
医者,父母心。尊重和珍惜生命,需要医生加深对“患者”角色的体验,毕竟,医患双方,医生承担着更重的主体分量。人们常说,一个医生真正理解他的病人,是在他成为病人之后。《亲尝我自己的药方》的作者、行医50年后患上喉癌的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在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曾这样写道:“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同。”医患关系始终是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必须从“人”出发,挖掘彼此的感情,寻找心灵的互通之处。换位体验,“老办法”正当时候。
13家医院院长,一次体验,感受的只是“看病难”的冰山一角。未雨绸缪,通过更多的换位思考,发现潜存于医疗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绝非是医院院长一次“看病”经历就能做到的。一次换位行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感”更要有“动”,诚如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所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的不是说说而已,关键在做。”我们欣喜地看到,院长当“患者”一个多月来,医院服务发生了变化。我们期待医院更多地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