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晶在擦拭墓碑。
| |
昨日,很多市民为了观看盛大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都守候在家里。7时许,市烈士陵园在一面面红旗的映照下显得肃穆而安静。墓碑前,只有两位老人正在专注地擦拭墓碑。陵园保安韩师傅说,两位老人不是陵园的保洁人员,而是一对普通的老夫妻,但几乎每周都来祭扫烈士墓。
一声“叔叔”叫了53年
“叔叔,我又来看你们了!天气转凉了,要注意身体啊!”其中的大妈一边擦拭着墓碑,一边小声地说着这样的话。
大妈叫张海晶,今年59岁,是原铁路分局的退休职工,祖籍山东。
1956年,6岁的张海晶随父亲来洛定居。她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每个周末都带着张海晶兄妹4人到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张海晶总是跑到每个墓碑前叫一声“叔叔”,然后拔掉墓碑前的杂草,再唱上一首《少先队队歌》。
长大后,张海晶每周都骑自行车到烈士陵园看望烈士们。结婚后,她每周都带着丈夫秦大志到烈士陵园一同祭扫烈士墓。有孩子后,她又带着孩子前来祭扫。她的小儿子秦振南至今还记得与姐姐一起坐着妈妈的自行车到烈士陵园除草的经历。“当初我妈跟我说‘叔叔们’躺在那里,我以为是俺家的亲戚呢!”秦振南说,后来他发现妈妈跟他们一样,管所有的烈士都叫“叔叔”,才知道他们是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而张海晶这一声“叔叔”,足足叫了53年。
毛巾、高粱美酒送烈士
每次到烈士陵园看“叔叔”,张海晶总是带很多东西,有扫把、水桶、毛巾,有时还带上俩馒头。从革命烈士纪念碑到烈士英明录墙,再到260个烈士墓碑,张海晶每次去都要打扫一个上午。
在张海晶随身带的“工具”中,几条洁白的毛巾整齐叠放着。秦大志介绍:“这些毛巾是用来擦墓碑的,每次擦完她都洗得干干净净,每月要添置一条新的。”秦大志说,粗略计算,53年中,张海晶用了几百条毛巾。
说话间,一股酒香弥漫开来,张海晶开始她最后的一道程序:为每位烈士敬酒。“打过仗的人都喜欢喝点酒,再加上山上风大、寒气大,酒能给‘叔叔们’去去寒气”。这几年,张海晶每次上山都会买5公斤高粱酒,逢年过节她还会多带两瓶好酒。小儿子秦振南说,仅这几年,妈妈就买了几百公斤的高粱酒。
“铁打的老太”感染一群人
昨日,陪同张海晶来祭扫的还有一个“外人”,这个“外人”叫孙祥珍,是南阳车务段的工作人员,早年曾与张海晶共过事。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在洛阳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每次来洛阳就住到张海晶家。孙祥珍得知张海晶每周都去祭扫烈士墓,便每次都陪同她一起去。“我是个孤儿,张姐说墓里面都是我的亲人,所以每次来洛阳我都感觉是回到了家。”孙祥珍说。
频繁进出烈士陵园,最熟悉张海晶的莫过于陵园的保安了,保安韩师傅说,张海晶被陵园的保安称为“铁打的老太,流水的保安”。“陵园的保安换了好几批,每个人都认识张大妈,都佩服张大妈坚持不懈的精神”。韩师傅随即给记者翻看陵园进出登记册,张海晶上一次到陵园的时间为9月23日。
张海晶住的家属院里住的都是铁路上的员工,如今谁要是周末上班不在家,都会把孩子交给张海晶,让她带着孩子到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烈士的精神就是我的脊柱
9时30分,张海晶叫儿子带着老伴儿回家收看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电视直播,她还要像往常一样陪“叔叔们”说说话。
这些话,秦振南都知道:叔叔,你们辛苦了,没有你们流血流汗,哪有我们今天的大米、白面。只要我还在,我就每周都来看你们。等我不在了,我就让孩子们把骨灰撒在你们旁边,天天陪你们说话。我儿子、女儿、外孙也会经常来看你们的……人没有脊柱就不能站直了做人,你们无私无畏为国捐躯的精神就是我的脊柱,叔叔,我们想念你们啊!
本报记者 连漪/文 杜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