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许多方面,可以是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独特的生产技术,也可以是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和优秀的品牌形象。
“中信重工现象”则告诉人们,持续不断的创新,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最终站上行业的高端。依靠自主创新,中信重工获得和已被受理的专利技术超过100项,新产品贡献率达80%以上。
目前,中信重工通过招标已确定并签订了2009年度32个重大研发项目,内容涵盖成套工艺、产品技术、制造工艺和热加工等四大领域,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为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企业要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科技局负责人说。近5年来,中信重工确立了“技术先导”战略,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中信重工以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为目标,“发展优势,培育特色,持续创新,做强企业”,不断破解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行业奇迹。
企业产品如何定位才能更具竞争力?市科技局负责人说,中信重工的发展给了我们最好的启发,“只有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才能使企业永葆活力。除了注重创新,中信重工还把创新研发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连续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一批高、精、尖重大技改设备陆续投入生产,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目前,在节能减排领域,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技术已经成为市场追逐的“香饽饽”,企业正在加紧建设的余热发电成套工程项目达16个;在煤炭市场,中信重工独揽7台套直径6米以上大型矿用磨机制造合同,确立了“霸主”地位。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眼下,这家企业正在加快推进褐煤提质、工业硅余热发电系统、生态水泥工艺系统、尾矿脱水工艺系统、大型核电铸锻件制造工艺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我市已经从“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石化和新材料等五大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
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并成为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首要羁绊。
当前,我市企业面临着慢进则退,不进则衰的竞争态势,面临着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问题,面临着粗放增长、资源约束的瓶颈,面临着国际竞争、行业整合的严峻考验。应对这些深层次的危机,企业可以依托的只有两个字:创新。
对此,市发改委经过深入调研,已经开出了一系列“药方”:
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提升能够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
加快研发中心建设,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洛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全面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新建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10个市级研发中心,同时,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装备水平以及研发人员层次要有显著提高;
激励产学研结合,出台更多激励和优惠政策,支持洛阳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各大企业在各种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发与合作;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火炬创新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特色产业园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设立高科技创新企业专项风险投资基金。
“技术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增强核心能力的根本要求。”中国一拖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大功如是说。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一拖研制开发了大型拖拉机、柴油机、小麦(水稻)联合收割机、压路机和农村工程机械等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系列产品,推动了我国拖拉机产业的技术升级。
目前,一拖已经形成了以大轮拖整机产品技术为平台,以柴油机、变速箱、车桥、覆盖件等为关键要素的大轮拖黄金供应链,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