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人说土楼好风光
秋游白云山
“子见南子”非丑事
栉风沐雨甘将辛劳当享受 润物无声汗滴洗净文明城
不老的 畛溪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人说土楼好风光
钟金凤
振成楼
  一到永定,接待我们的林老板就说他的祖辈是从洛阳迁徙来福建的,我这个洛阳人一听,顿觉与祖先接通了血脉似的激动不已。

  人人都说土楼好,土楼的确好。平视,它像被削了顶的巨无霸麦垛,圆墩墩的,极壮实;俯视,它像武汉人爱吃的大面窝,平常常的,好朴素。

  有趣的是土楼外墙上还散落着许多“迷你”小窗,像极了打仗时碉堡上藏匿的射击口,警觉而神秘。

  画家认为最美的线条是圆线条,土楼的美恰显于此,但还不止于此。它背后的青山挺起胸慷慨地来衬托,它面前的小溪弯着腰优雅地来环绕,它脚下的梅树红着脸婀娜地来点缀,土楼真是怎么看就怎么俏了。

  看归看,要住土楼恐怕就不那么舒服了,楼梯窄、房间黑、窗户小、人口多。祖先说,它防火、防震、防盗。如今土楼已经领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证。

  有人说,土楼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它是活在山坳里的历史,藏在山坳里的神秘家园。它浑身是文化、浑身是艺术、浑身是哲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东方古城堡。

  土楼也是文化遗书,更是一本立体的凝固的遗书,它在向今人诉说着什么呢?

  我想,它是在诉说苦难——一种断人活路夺人生存的苦难。

  几千年前,是西晋的一场战乱将中原人逼上绝路,为求生存中原人才不得已背井离乡、携家带口开始了大迁徙。没有战乱就没有中原人的迁徙,没有中原人的迁徙就没有客家人的出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土楼,没有土楼就没有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本是苦难的产物,但苦难反倒成全了它的辉煌。苦难兴家?兴族?兴邦?经历了战乱的人最渴望和平。

  它还应该在诉说力量——一种捍卫生命不屈生存的力量。

  蛮夷之地,人生地疏,山高林密,瘴晦疠毒,虎暴狼戾,匪盛贼多。中原人走惯了一马平川,住惯了宽庭敞院,要想生存,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开田筑寨,重造家园。若没有战天斗地的勇气,若没有保家族重繁衍誓不亡的铁骨硬气,怎可能客地扎根,家业振兴?

  它也是在诉说一种智慧——一种生存的智慧、壮大的智慧。

  历史动乱,王朝更替,中原人从大迁徙那一刻开始,就饱尝战乱之苦,于是更求和平之生。每到一处,他们既小心翼翼地去“同化”原居民,也大大方方地接受原居民的“同化”,以求和平相处,克难共生。学者说,那土楼多为圆楼、无棱角、不进攻,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华儒家文明的和谐、谦卑与中庸。专家们说,客家人在历次迁徙和流浪中都是非暴力性的,他们用自己长时间、大团队、大行动的方式,用自己远行千里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行动力,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传播中不断建立自己的生态共同体,不断同化原著文化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

  专家学者们的总结应该是经典的。这“三力”,其实就是生存的大智慧,而这种智慧也恰恰是一个种族能够万代繁衍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土楼是在诉说一种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土楼群中,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最深的土楼数“振成楼”。宏伟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吸引着众人,左联为“振纲立纪”,右联为“成德成才”。导游说,楼名就是由这副对联简缩而成的。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强烈的儒家入世思想,而且也是警世恒言,一语道出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哲理。

  从建筑学的意义上来说,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而它展现的是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做人就要外圆内方的人生哲理。是啊,中国的传统一向主张做人要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和谐。

  建土楼的先辈早已驾鹤西去,他们的后代子孙吃尽苦难历尽沧桑才走到挺起腰板的今日。如今,衣着时髦的他们,左执小旗,右执话筒,穿梭在土楼之间,一遍遍地讲述着家族的艰难迁徙,讲述着土楼的巧妙功用,讲述着先辈的无尽辉煌:谁做官了,谁留洋了,谁捐款建校了。我总在想,世界文化遗产就只是这样展示吗?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北大教授曹文轩认为:有时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我不否认美的力量,但如果我们同时具有了美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呢 ?

  看土楼,不仅仅是风光,要看出些门道。

  读土楼,不仅仅是文化,要读出些味道。

  看也好,读也好,更应有点思考,而且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思考。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