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同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
作为国内所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语文,为何遭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拒绝”?只考数学英语不考语文的高校,究竟想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带着社会公众的关切和舆论的质疑,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上海市“两会”上追踪采访了同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和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
不考语文是不是“学科歧视”?
记者: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是不是因为数学和英语更为重要?这其中有没有“学科歧视”的因素?
谈敏:上海财经大学今年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只考了英语、数学两门课程。之所以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其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而且还有高考可以帮我们把关。
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引发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问题不应该纠缠到学科重要性上来。如果因为语文重要就一定要考语文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历史、地理同样重要,那么是否也应该一并列入考试科目呢?如果从知识全面性的角度来要求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那就会与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徐明稚:东华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也没有考语文,但认为不考语文就是“学科歧视”,是鼓励“学好数理化英,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减少考试科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不能让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另一场高考,学校也能通过自己的选材标准和思路发现人才,这绝对不是对语文的“学科歧视”。
不考语文能否减轻学生负担?
记者:既然是为学生减负,为何在所有学科中率先削减语文考试?不考语文就能达到减负效果了吗?
徐明稚:同为“工具”,为何不考语文却还要考英语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考生存在着这样的现实情况:如果单看高考成绩,他们的英语成绩往往要好于语文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汉语水平远远高于英语水平。自主招生考试保留英语测试,就是要避免“哑巴英语”,测出他们真实的英语水平;而对于中文而言,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使用上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俞立中:即使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了,事实上也不能达到“减负”的初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考以外再增加任何的笔试都有违减负本身的理念。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情商更重要,因此包括师范类自主招生在内,华东师大近年来一直注重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考核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健康和稳定性等。
(据新华社上海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