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原本是用来给人提供方便的,但无形中却把人给“拴”住了,怎么也跑不脱,除非你关机或不用。看过刚刚热播的电视剧《手机》之后,我生发出这样一个感慨。不过,仔细想来,这年头没手机还真不成。手机这种“带着体温的媒体”,其革新余地极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前几天逛科博会,我在中国电信的展台上惊讶地发现,手机居然还能看病:借助一套由定制手机、血氧仪和脉搏检测仪组成的“智能医疗”系统,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在家中自行测量血压、血氧、心率和心电,测量后的数据将通过蓝牙技术传输到定制手机中。手机一方面将检测数据传到服务中心的个人健康档案库里,另一方面以短信形式将检测信息发送到医护人员和子女手机中。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上月中旬启动的智能医疗急救手机呼叫系统,特别推出一款中老年医疗急救专用手机“HT-999”:只要按下手机上的急救键,不论病人在北京市的哪个地方,999急救中心都可迅速通过急救手机定位系统,找到呼救人的位置;与此同时,病人家属的手机上会收到自动短信通知。
正如我们所见,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已从一种单纯的通话工具,变成了一个多功能设备,具有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录音、拍照、听音乐、看电视、浏览报刊、查阅邮件、读电子书、当导航仪,一些手机甚至还能遥控汽车,允许你用视频输出口连接高清电视机或家庭影院系统,正所谓“小身材,大功能”。
手机终端的全方位使用无疑是大势所趋。放眼看去,未来的国内手机支付产业,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结算、远程自助支付和现场小额支付方面,即借助手机,通过无线方式进行缴费、购物和转账等支付活动,极具发展潜力。以手机汇款为例:只要收款人将手机号与银行卡账号进行绑定,汇款人在手机上直接输入收款人手机号,便可实现资金划汇,汇款将直接进入收款人手机银行默认卡,非常方便。
而完整的网络平台一旦搭建,还可以使用手机替代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门票卡等。前不久,世博会手机门票已在上海亮相。这种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机门票中的电路和芯片具备身份识别功能,可记录参观者资料,并能以无线方式与遍布世博园区的传感器交换信息。
中国移动通信在本届科博会上展出的“手机购电”技术也令人振奋。据称,该购电方式正在北京顺义区进行试点。未来3到5年内,“手机购电”将逐渐取代电卡充值:购电不需再跑银行或电力公司,只要动动手指发几个短信,经由北京银联与供电公司确认(扣款和传输),1分钟不到,家里的电表就可充上你所需的电量。
不难设想,手机势必还会“进化”成为我们的社交生活集成器——通常我们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登录各大社交网站来跟朋友们保持联络,往后,只需通过一只手机就可以管理上述所有社交通道,实时接收朋友们通过任何渠道发布的新消息。
国外已有人提出:在未来社会里,手机号码或许会取代社会保险号码,成为最通用的身份号码——不仅能表明机主的身份,而且能够成为别人联系他的号码。据专家预测,15年后,人与人、人与物基本互联互通的时代将成为现实。届时,手机的用途将大大增加,“随时、随地、无所不在”将成为移动通信的基本特征。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恐怕不时地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哇,手机还可以这么使…… (选自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