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了趟圆明园。一片绿树荒草间,散乱着几处断壁残垣,虽然早已在资料中见过,可第一次真实地见到,我还是震惊了。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出了名的,但西洋楼的建筑却是典型欧洲风格,是一个久居中土的王朝对江南和西方的梦。北方少数民族喜欢把湖叫做海,满人入京后,也梦想着能见到真正的水乡,一解水渴,但北京并不给面子。唯有乾隆六下江南后,才知道什么叫梦中水乡。也就是在他手中,圆明园才有了圆明三园和至今最出名的西洋楼。遗址上的每处建筑都跟水有关,只是现在,偌大个园子就这样躺在蓝天下,喷水的兽首散布全球,遗址边的水池杂草丛生。
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早在1766年设计者郎世宁过世后,就成了摆设。如今只剩下一处夯土台子,但它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它的外形太像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了。早年间,这个位于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高达十数米的蓄水楼,是整个园区的心脏。当时的两层结构,现在只留下基座部分。那时没电,郎世宁就利用上下的压差,把水压向远近各处出水口。大水法的大喷泉水源、铜鹿铜狗吐出的水就来自这里,同样,海晏堂前每个时辰兽首吐出的水,也是这里压过去的。而水塔里的水来自各个水池,通过齿轮机械的提水装置,把水汲到水塔,齿轮不停转,活水就源源不断地循环。
郎世宁过世后,宫内无人会修理这些机械,每当蓄水池需要补水时,就只能人工。乾隆帝坐到观水法前,全园的太监宫女就齐上阵,肩挑手提地把水从下面的水房送到“蓄水楼”内。
观水法背后的石雕屏风是整个园区保存最完整的,上面雕的是西方诸国的军旗和枪炮。这真有些讽刺。这些毁掉了圆明园的东西,当年在天朝几任皇帝津津有味地观看太监宫女人力造出的繁盛水景时,就一直陪在他们的身后。不知那时,他们是否感觉到,身后有丝丝凉意;也不知强盗一路砸来,是否刻意保留了这几块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