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楼柱间的木雕“凤捧鼎,龙护凤”,标志着女性占据主位。 |
| 今年高考前一天,一对考生父母到文庙烧香叩首,祈求儿子“金榜题名”。 |
|
正驱车穿行在刀削斧劈的太行山中,视线猛不丁被路边广告牌上的一行大字揪住:“太行第一文庙,金三状元故里。”东寻西探,我们摸进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山西陵川县平城乡南召村。
太行山第一文庙
文庙坐落在村北神坡山脚下,坐北朝南,正迎着进村大道。庙前场地开阔,山门耸立于高台之上,两边拱护着配房、照壁,整体似一座山字造型。凑近细读文庙简介,发现竟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更吊起我们这群洛阳人的胃口。
文庙是祭拜孔子的地方,也叫孔子庙、夫子庙,大多建于州府县城,人们尊先师,敬圣贤,祈求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村级文庙尚无所闻,又何谓太行第一?
看护庙院的村民叫武尔艺,清瘦文雅,自称是武则天第35代孙,他打开庙门,热心为我们导游。
庙门前,左右各植一棵古桧,主干笔挺,树冠成笔头状。右边的粗圆,人称“大楷笔”;左边的稍尖,人称“小楷笔”,即孔夫子的“圣人笔”。很奇怪,每棵桧树上的叶子都有两种,叶尖有卷有直,有硬有软,犹如人的性格,刚柔相济。
文庙为一座严整四合院,庙正门上书“德配天地”,东便门书额“登圣域”,西便门书额“启贤关”。山门朝外为两重房檐,朝内分楼上楼下,下层过人,上为戏台。
我们从庙前经过高台、山门、场院、月台到达大殿,地面抬升了五级,不禁心生朝圣之感。东西两边对应的两层楼房皆为五开间,大殿为明五间暗九间,求最大数“九”意。
院落建筑虽不复杂,却从不同方面暗合着人们对孔夫子的尊崇,他与帝王一样享受着“九五之尊”。
以前,殿内满是塑像,中间端坐圣人,左右围坐七十二贤人。“文化运动”将这些革了命,现在从曲阜请回一尊孔子塑像,面带威严却不失祥和,其两边摆着很多石版画,线刻着贤人画像及简介。
殿内的两根柱子粗拙不直,一抱难围,左为荆木,右为沙棘。这些原本只能用来编箩筐的灌木,竟长成栋梁之材。这暗喻着在圣人教化之下,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再品味殿门两侧“传大道订礼删书不愧儒家至圣,育人才有教无类堪为后世楷模”的楹联,不同凡响,发人深思。
曾有古建专家考证,认为这柱梁和房屋是唐朝框架、金元结构,在太行地区它是创建最早的文庙,由此被戴上“太行第一文庙”的桂冠,更有志书称南召文庙为“全国罕见的村文庙”。
武皇后裔隐居地
当年武则天取代李唐在洛阳建立了后周帝国。女皇死后,夺回皇权的李氏大肆杀戮武氏族人,山西镇压尤甚,因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传说武氏一支就避难于东南太行山中的南召村。
避难于此的当家人,就是武氏家谱上记载的南召武氏的始祖——武亶。他不甘久作草民,但深知“娘娘武皇”不能再作庇荫,只有尊孔读经,通过科考重返仕途,以图子孙腾达,于是在村中倡导创建了这座文庙。武亶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武壮图,字创基;一个叫武宏图,字雄基。从中可以看出武亶当时的雄心。
中国封建社会推崇男尊女卑,这种思想源于孔夫子及其理学弟子们数千年的倡导。南召文庙却别于其他文庙,在建筑中暗寓着“女尊男卑”的女权思想,这自然反映出武氏对则天女皇的崇拜。
刚至庙前,就见门左上方的装饰木雕是一赤身男娃坐在荷叶中,两手各执一柄莲蓬,童真逗人,印证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可他却不知,他所处的位置是逊于右边的,右边以前雕的是个女童,可惜现在没了踪影。
龙凤是传统建筑频繁使用的装饰图案,多是龙居中间,凤翔两边,而在这座庙里,凤凰却飞到主位,龙随其后,成了“妇唱夫随”。 山门上的两条横房脊,砖雕繁丽,凤凰在中央尽情翔舞。在戏台上方最醒目的地方,雕饰着两只凤凰捧着一尊宝鼎(鼎是礼器,象征社稷),外围是两条回首对望的飞龙。村民说这是“龙护凤,凤掌江山”。
武门走出三状元
武家的价值标准偷偷掺进文庙建筑,这是在圣人眼里揉沙子啊。可享受着武家香火的圣人言说不得,只好看着武门子弟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学而时习之,继而个个志得意满地跑出庙门冲入仕途!
这支发愤图强的武姓,自唐以后,出状元3个、进士9个、翰林6个、尚书5个、朝议大夫12个、国子监博士1个、国史编修1个、知县11个,有官衔者48人,南召武氏成为陵川县的文化巨族。金代武明甫和侄子武天佑、武天和连中状元后,金国皇帝完颜王景称赞说:“这确是一门之庆,也是国家之光啊!”
在一条胡同里,我们走进了“武氏八卦院”,这是武氏三状元出生的地方。院子状似北方的四合院,却在四角各加一座独立房屋,成八卦方位,蕴藏玄机。院门在东南角,门额刻有太极图,榜书“腾蛟起凤”。
武家街西头是武氏家庙,武尔艺先生就住在院内,屋檐下放着几块残碑,屋内桌子上是厚薄不一的书籍。一直以来,他都默默地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痴痴地守护着有些破败的文庙。
文庙前面的村委会,特意辟出一间大屋做“南召状元文化展厅”,用文图介绍着武家先人的辉煌,延续着南召人尊重文化、发愤图强的优良传统,它对南召村今后的文化走向起着榜样和激励作用。
阳光下的村落静悄悄的,在街头唠嗑的几个老人打量着我们这群陌生人。此时庙前的新校舍传出琅琅书声,那是乡人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