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起重机器厂老厂区的大门。 |
|
如今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泉水新厂区。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连起重机器厂积极支援其他“一五”工业项目建设,其中就包括洛阳市。为支援洛阳建设,曾向洛阳输送了一批建设人才。
输送百余人支援洛阳建设
在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中,大连的地位举足轻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大连就已经拥有造船坞、钢厂、耐火质料厂、纺织厂、冷冻机厂、机床厂、轧钢厂、麻纺织厂、洋灰厂、玻璃厂等数十家工业企业。
始建于1948年的大连金属机械厂,1953年更名为大连起重机器厂,当年已拥有7个起重机品种,最大起重量为20吨;1955年,起重机发展到包括特种起重机在内的4大类49种;1956年,该厂再增加15个起重机品种,并开始成批成套生产起重机产品,已发展成为我国起重机械制造业的生力军。
《大连起重机器厂厂志》载:从1953年开始,工厂先后为市内外企事业单位输送了2500多名职工。其中,为外市重点企业输送中层以上领导干部56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1700多名。
从《支援部分重点企业一览表》可以看到,1954年到1958年,大连起重机器厂向洛阳矿山机械厂输送百余人。其中,工人129名,管理人员6名,科级干部1名。到了洛阳后,共有45人获取职务。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名,管理人员11名,工段长8名,科级干部8名,处级干部16名,厂级干部1名。另外,该厂1958年还支援洛阳拖拉机厂8人。
慎重考察半年确定选调人才
近日,我们来到大连。当年的大连起重机器厂已经在1998年更名为大连大起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年底,该集团与我国重机行业的另一重点骨干企业——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重组,组成了现在的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新公司去年实现经营总额212亿元,进入世界机械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
78岁的刘仁功当年在大连起重机器厂设计科工作,后在组织部当干部。他说,当时国家对厂里下的支援通知中,就列明了建设洛矿需要的各工种工人、各级别干部的人数,厂里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态度十分认真。
因为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送往新建企业,厂里非常重视。选送干部由组织部门负责,当时十分强调政治面貌与人品,可由老同志推荐,还要经过多方考察;选送工人由人事部门根据工种分别到各车间摸底,了解技术水平等。由于多数干部和技术人员已经结婚,所以在考察个人情况时,厂里还对选送人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并做相应安排,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刘仁功说,厂里的前期工作大概进行了半年,之后才通知各部门负责人找选调人员一对一谈话。被选中的人都服从安排,安顿好家里的事,收拾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就出发了。
临出发前,厂里还把所有选调支援洛矿的人集中起来开了个茶话会,在厂领导讲话后,员工们一一表态。在随后的几年中,两地两厂的联系不断,行政部门之间常有交流;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两厂也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两地人当中有不少邻居、朋友、亲戚们在联系走动中都十分关注彼此的发展与变化。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宣传部负责人说,创建于1914年的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业的“老前辈”,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共向全国各地的工业企业输送1.7万余名优秀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大连起重机器厂向“一五”重点工业项目援助了大量工人、干部,其中向洛阳输送的员工有百余人。
本报记者 石蕴璞 李迎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