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美国孩子唱“数字歌”。 |
|
展示中国书法。 |
|
教孩子们中国折纸技巧。 |
|
耿雨馨和孩子们展示“中国元素”。 | |
核心提示
在美国密苏里州的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里,有一个名叫耿雨馨的洛阳姑娘。从2010年8月底至今,她一直担任当地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中文外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她让美国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遥远的东方古老的中国和美丽的牡丹之乡洛阳。
美国学校来了洛阳外教
“谁能用筷子夹起一粒爆米花,我就奖励他(她)一朵小红花!”面对讲台上那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老师,讲台下十几个金发碧眼的小家伙都来了兴致。这个中国老师就是来自洛阳的耿雨馨,她正在用中西合璧的方式为美国小朋友们上课呢。
耿雨馨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研二学生。去年暑期,作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她远赴美国密苏里州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主要教4岁至5岁的儿童和初中生。
在美国,耿雨馨的学生们对她很好奇,她带去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是让这些美国小朋友大开眼界。一次,耿雨馨教学生们用毛笔写字,有个学生则瞪大眼睛问:老师,中国人平时写字都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这是中国的艺术。”耿雨馨说。随即她演示了中国人正常的写字速度。看到一个个复杂的方块字,在老师笔下飞速出现,学生们觉得神奇极了。
不过,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一次,一个小朋友问:“老师,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你怎么不会呢?”雨馨大笑起来,赶快跟他解释电影和现实的区别。“还好,当他听说中国人并不是人人都会功夫时,没有很失望。”雨馨说。
和洋学生沟通可不容易
怀揣着梦想与自信,耿雨馨走进了孔子学院的课堂:“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神秘的,学生们一定会对这个东方古国很感兴趣。”
初次给美国小学生上汉语课,耿雨馨先给学生们看了许多有关中国的图片,比如长城、饺子、春联等等。她在讲台上讲得兴致勃勃,但下面的学生似乎很不给面子,纷纷闲聊起来。“一堂课下来,整个人好沮丧。”耿雨馨说。
耿雨馨是一个要强的女孩儿。下课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总结失败的原因。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们沟通,她发现,并不是大家对中国元素不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注意力有限,需要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些。
摸准了学生们的心理,下次上课,雨馨便把授课内容融入到了游戏之中。比如,她让班里的男生女生比赛“拍苍蝇”——她说一个教过的水果名,学生就拍一下黑板上对应的图片。这个游戏最终以女生的胜利而告终。雨馨本想安慰一下男孩子,没想到其中一名男生反而很绅士地说:“没关系,她们是女孩子嘛。”逗得雨馨呵呵直乐。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耿雨馨给这些“洋娃娃”都起了中文名字。
“我先给他们解释中文名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再让他们把希望自己中文名字所寄托的意义写下来。”耿雨馨告诉我们,中文名字的姓,一般是学生本姓的第一个音的谐音字(美国人姓氏在后)。比如Kayla
Hager-Wiley(凯拉·海格薇丽),这个女孩希望自己的名字有梦想的意思,于是,雨馨就把第一个音“海”作为姓,“梦”作为名,Kayla
Hager-Wiley的中文名就是“海梦”。
通过努力,耿雨馨很快成为孔子学院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一到下课时间,班里的小朋友就会迫不及待地冲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美国学生对洛阳很向往
为了让跨文化传播更容易被接受,耿雨馨总会选择一些最自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堂上,她会让学生们比赛使用筷子夹毛线,把毛线当作面条,让学生体验中国人吃家常饭。虽然学生们对用筷子并不在行,但在快乐的游戏中,大家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知道吗,传说中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是按照中国唯一的女皇的样子塑造的。”“知道吗,牡丹花花形很大,颜色也很漂亮,象征着富贵吉祥。”雨馨给学生们讲的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当讲到家乡洛阳时,更是激动得不得了。
雨馨说,学生们在听她描述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时,总会发出“哇”、“哇”的声音,连连称奇,“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很自豪。”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一样。”
对外国学生来说,黑头发、黄皮肤的老师是那么的亲切和特别;对耿雨馨来说,在过去4个月的时间里,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宝贵的财富。
“刚开始有点儿失望。”雨馨说。因为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所在的圣路易斯市,并不像纽约那么繁华,市民都是开车出行,公共交通也不发达,“我们没有车,出门很不方便”。
但很快,雨馨就深深喜爱上了这个异国小城。“基础设施很齐全,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免费使用,走在街上陌生人也会向你微笑、问候。”雨馨说。
当然,最让雨馨高兴的,还是她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学生家长们十分支持学校开设汉语课,有的家长还主动开车接送老师上下课。”
由于至今吃不惯西餐,耿雨馨经常会在宿舍做饭。“我的厨艺进步神速。”她高兴地说。
怎样才能拿到孔子学院的“教鞭”?
随着中文在世界推广的范围越来越大,孔子学院在国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耿雨馨在孔子学院里这么开心,到底她是咋去的?
2009年年底,雨馨从母校北京语言大学获悉,在校生可以报名参加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有很多国家的孔子学院可以选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递交了报名申请和个人简历,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她连续通过三轮选拔:学校的专业知识面试和英语口语面试,孔子学院领导的面试,国家“汉办”的专业知识面试、英语口语面试和心理素质考试。三轮选拔过后,耿雨馨成为即将赴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志愿者。
从2009年6月20日开始,她又参加了一周的军事训练和近两个月的课程培训。8月20日正式在孔子学院上岗,为期一学年。
孔子学院知多少?
据雨馨介绍,孔子学院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该机构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中文语言课和中国文化课,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在孔子学院的运作中,中国出一部分资金,当地大学解决孔子学院教室、工作人员的住宿和交通。
“外国家长对孔子学院是认可的。”雨馨告诉我们,孔子学院所选择的合作对象,一般是教学水平较高,注重多元文化的学校。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希望学生对中国、对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在丰富知识面的同时,学习掌握汉语。“当听到自己5岁的孩子能用汉语数数时,家长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耿雨馨自豪地说。
“当上了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就意味着你肩负起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雨馨说。
孔子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汉语教学,希望更多外国人了解汉语,学习汉语。因此,走进孔子学院的都是渴望了解中国的学生。
耿雨馨告诉我们,她在韦伯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将执教10个月,也许这只是她生命里很短暂的经历,但它必将成为人生最具华彩的乐章。
(图片为耿雨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