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社区里有一群‘发明家’!”昨日,瀍河回族区龙泉社区的郭胜利向本报新闻热线报料。接到电话后,记者来到了龙泉社区。
“我不爱旅游,不爱打牌,不爱下棋,一退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68岁的韩光义说,自从2002年退休之后,他的生活跟以前不一样了,整天“无所事事”,他很失落,也很不甘心。
2005年的一天,韩光义找到附近有名的“发明家”郭胜利,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搞发明。之后,他们叫上刘道友、吉学庆、张建设,5个人的发明创新小组就这样诞生了。
“搞发明,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寻找市场空白点。”韩光义说,为了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发明有用,发明创新小组的成员自掏腰包去北京、广州、杭州等地调研取经。6年下来,他们已陆续投入了40多万元搞发明。“虽然是工薪阶层,但我们不缺吃、不缺喝,为了兴趣,花点钱值得。”刘道友说。
郭胜利到南方调查市场的时候,看到宾馆里的开关用塑料布罩着不让用,上面写着:潮湿,漏电。于是,2007年,他们发明了放在水里都能安全使用的防水开关。
吉学庆在幼儿园里看到,插座孔用胶布贴住,以防止儿童把指头伸进去触电,于是他们发明了智能安全插座:只有当电器的插头插进插座的时候,智能安全插座才有电,没有插头插入的时候,这种插座就没有电。
发明创新小组成立6年来,获得了8项专利,其中一项为发明专利。但面对成绩,他们却高兴不起来:“我们发明的东西,都只是样品,还没有推广到社会上。”郭胜利说,曾经也有厂商表示对他们的发明感兴趣,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发明至今还没有成为批量生产的产品。
“发明出来的东西,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希望能成材,能对社会有益。”韩光义说,他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些发明,能帮他们把发明成果推广应用。
(许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