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每个城市的情况各有不同,创建手法千差万别、各有千秋。扬州在创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便是:潜心学习、学精髓;对症下药、下猛药;求实求效、求长效。
学精髓 巧使力 求长效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只有静下心来学习,才能全面掌握,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也才能体会到测评体系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扬州没有在全省第一、全国第五及“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等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而是一如既往扎实推进学习培训活动。
3月22日,扬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集合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2011年版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市主要领导带头研读。
新的测评重点在哪里?模拟测评活动中屡次失分甚至是零分,问题在哪里?会上,大家全面分析测评标准、测评办法、评分方式,仔细了解得分点,全面查找失分点,并针对测评体系的新要求进行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分解。
这还不算。扬州市文明办还多次举办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学习培训班,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任务分解和内容讲解。扬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媒体定期举办“市民论谈”,邀请市领导、市民、网友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变“失分点”为“得分点”。
除了学原文、学教材,扬州市有关部门还组成考察团,奔赴各地学真经。一个月前,他们实地调研了惠州、东莞、常德、临沂四地,回去后当即加大了六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如此这般,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明确了各自的任务,事半而功倍。
巧干:巧使力,四两拨千斤
另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是巧干。且看扬州是如何少走弯路的。
2011版测评体系更加注重常态,特别是问卷调查项目将近90项。所以,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是决定创建成败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扬州坚持一手抓迎检,一手抓常态,加快推进小区改造等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尤其是路不平、灯不明、下水道不通、乘车不便等民生问题,让广大市民切实感受到创建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从而真正提高了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和参与率。
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单独测评,并作为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前置条件。针对此项内容,扬州的举措是:设置未成年人工作专项经费;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等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提升市民参与自觉性。为使广大群众加入到创建队伍中来,扬州报纸天天有文字、电视天天有图像、电台天天有声音、网络天天有贴文,实现了文明创建家喻户晓,提升了市民参与创建、践行文明的自觉性。他们还把测评问卷调查编印成市民读本,下发给居民、学生,让创建宣传深入人心。除了强化市民教育外,扬州还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典型示范作用。
把模拟测评当真做,是扬州创建工作的又一推手。扬州市联合省有关部门对全市文明城市指标进行模拟测评,甚至提出每月模拟一次,限时整改不到位还将严肃问责。
长效:不为创建而创建
“不能为了创建而创建!”前不久,扬州市一位市领导在谈及创建经验时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命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这位市领导说,扬州始终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造福人民,把创建工作作为“幸福扬州”建设的头号工程、系统工程和永久工程加以推进。
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扬州赋予创建新的内容——既要抓好测评体系中涉及的各项“规定动作”,更要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扬州的“自选动作”,从而实现扬州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古运河治理之后成为扬州一处胜景;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文化站;建成包括市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在内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基本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2.3%……
可见,扬州的创建工作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提升市民幸福度,激发市民幸福感”的创建之路。
记者 孙自豪 杨海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