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唐三彩制作工艺的“前世今生”
听证会——让执法更文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唐三彩制作工艺的“前世今生”
记者 李岚/文 记者 李卫超/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核心提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4月14日,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成立。这座新成立的研究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和研究唐三彩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举措,其主要职能是学术研究、工艺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走进这座研究院,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唐三彩制作工艺的“前世今生”。

  1 唐代器物中,唐三彩唱“主调”

  据史书记载,唐三彩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其技艺失传的断代史亦有近千年。20世纪初期修建陇海铁路时,唐三彩在洛阳邙山地段被大量发现,受到王国维、罗振玉等国学大师的极力推崇,从而使这一沉睡千年的华夏古老艺术获得新生。考古专家发现,洛阳唐三彩多集中在隋唐东都城的周边郊区,即城北邙山、城南关林和龙门、城西谷水一带,在偃师、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

  考古发现,在唐代,凡是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器物,基本都能找到唐三彩的身影。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三彩实物较少,加之当时认识有限,人们普遍认为唐三彩只是唐代用于陪葬的器物。但是,随着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数量增多和对唐三彩窑址的大规模发掘,唐三彩的实用性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能够叫出名字的其他陶瓷类器物种类,都能找到唐三彩制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器物出土的地点多是当时的灶台、水井和房屋遗址中,如碗、盘等器皿大多在灶台附近的灰坑里,而灯、炉子则出现在居住区内。

  作为陪葬的唐三彩器物则表现了唐代百姓的富裕生活以及当时兴盛的厚葬之风。洛阳唐三彩研究院院长、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介绍,唐三彩陪葬品的类别有限,大多是马、骆驼、文武官俑、侍女俑、镇墓兽等。工匠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精细加工,比如为了表现贵族妇女体态丰满、俊丽动人的特点,有意加大脸部的体积来展示圆润;仕女俑则大多塑造成少女形象,面目清秀,神情谦恭。仅女俑的发髻就有倭坠髻、双丫髻、鹦鹉髻、螺旋髻等数十种,用以显示不同的社会地位。

  2 同为唐三彩,豫陕有差异

  在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学术资料库里,收集了多位学者对唐三彩的各类研究资料。资料显示,唐三彩最早发现于洛阳,之后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唐三彩出土。仅就数量、种类而言,以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久负盛名,这两地出土的唐三彩釉色均以黄、绿、白为主,不过由于产地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

  西安唐三彩通常出土于高等级的墓葬,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如骆驼乐舞俑、三彩住宅模型、三彩山峦水池等,洛阳尚未出土过;从釉色和装饰上看,西安唐三彩清淡素雅,花纹较少,洛阳唐三彩则艳丽繁缛。

  在人俑的塑造方面,盛唐以后的洛阳三彩物品摆脱了魏、隋时期清瘦俊秀的创作风格,但是女俑依旧保持着俊丽飘逸的特点,男俑胖瘦得体,武士俑大多精壮有力。相比之下,西安唐三彩的女俑多以丰满艳丽为主,男俑特别是武士俑的设计以身形彪壮、短颈粗腰为特征。

  另外,在胎质和花形上,两地的唐三彩也有所不同。西安唐三彩的胎体为红泥胎,洛阳唐三彩的胎体为白胎;洛阳唐三彩的器皿上多见呈对称型的几何形点彩花纹和垂带状花纹,这在西安唐三彩中却比较少见。

  目前,我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的总量达到1000件以上,占全国唐三彩馆藏总量的50%,多数为国家一级、二级藏品,其中包括:1964年6月瀍河回族区出土的三彩女坐俑、1965年8月关林配件厂出土的三彩天王俑、1981年4月龙门东山出土的三彩彩绘乐舞俑群等。在这些馆藏文物中,洛阳东山出土的“黑釉贴花马”当属难得一见的唐三彩珍品。高水旺说,唐三彩在唐朝时期所用的釉料全部从波斯进口,其中黑色和蓝色釉料价格最高,因此在真品交易中,这两种颜色的器物全是极品。

  3 推、点、烧,划出“唐三彩”的分级标准

  距今1000多年的古人是如何制作唐三彩的?现如今的唐三彩高仿品,各类等级的区别究竟在哪?日前,我们来到位于孟津县朝阳镇的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依照塑形、印模、上釉等不同的唐三彩制作工序,宽大的厂房被分成了数个独立隔间,烧窑炉建造在露天场所。在塑形间的外侧,我们看到一堆堆色彩、质地截然不同的陶土原料,高水旺说,高岭土、黏土、长石粉是唐三彩胎质的基本原料。制作人员将这些原料混合、晾晒、挑选、碾碎、揉搓均匀后,用水浸泡并调和成泥浆入池沉淀,最终选出上等细料。上等细料在制作时手感光滑,与釉层的结合性较强。

  制作唐三彩首先要雕塑模型——将高岭土制作成人物、动物等各种形状,灌注石膏制作模具。随后是印模——把陶土灌入石膏模具成型。由于印坯很难一次性完成,所以需要将成品分解成十几个部分分别制模,独立印坯后再用陶土黏接在一起。

  手工印坯是区分唐三彩仿制品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水旺说,机器灌浆一般用于大批量生产,而手工印坯速度很慢,使坯胎的每个部位精细到极致。

  坯胎制作完毕经过晾干后入窑素烧。随后,制作人员挑选出造型规整且面无瑕疵的胎体细致打磨,再施以配置好的各种釉料进行二次烧制,也就是釉烧。

  釉料中含有铁、铜、锰等不同比例的金属氧化物,釉烧胎体时,因为火焰的走势变化比较大,加上三彩釉颜料的自然流动性,这些不同金属成分在高温中自然显现出绿、赭黄、白、蓝、褐等不同颜色,使得出窑后的器物表面绚丽夺目。

  釉烧前的上釉工作是区分唐三彩仿制品等级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在对文物的仿制过程中,越是高仿的唐三彩,上面的装饰、花纹和线条越不能随便删除或者简化。

  不知道您是否留意过,在我们平时见到的唐三彩人物俑中,其头部全部是彩绘的。这是因为釉彩烧制期间釉色流动性太大,为了形象准确,在釉烧前人物头部、面部不施釉,而是在其烧成后增加一道“开相”的工序:先涂上一层白色底粉,再根据身份不同彩绘出眉毛、眼睛、胡须和饰物等,使面部清晰逼真。

  2006年洛阳美陶三彩工业有限公司联手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共同将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命名;2008年,河南省洛阳市唐三彩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三彩制作工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① 三彩鸡 (唐) 藏于洛阳博物馆

  ② 三彩人形七星盘 (唐) 藏于洛阳博物馆

  ③ 三彩蓝釉白斑马 (唐) 藏于洛阳博物馆

  ④ 勾勒装饰花纹

  ⑤ 高水旺对陶泥进行雕塑

  ⑥ 烧制一次后的“素胎”

  ⑦ 三彩载物骆驼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