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洛阳牡丹名冠天下。
洛阳牡丹在北宋繁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名园众多,牡丹遍植。据载,魏晋隋唐时期在洛阳留下和宋时新建的园林近千处,其中最著名的有19处,有花园、休憩园、宅院三种类型。这些园林都有水系景观,多为活水,其间多植牡丹,既有水的魂魄,又有花的精神。
北宋时,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私家园林?这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洛阳人有关,也与洛阳是北宋的西京地位有关。
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出生在洛阳瀍河区的爽明街八孔窑。相传,兄弟俩出生时窑洞里满是红光,天上是红霞灿烂,这条街便称为爽明街,以纪念“两位真龙天子的双明”,老百姓则称之为“火烧街”。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作为后周最高将领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开国皇帝。
生在洛阳的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自然偏爱自己的家乡。他们虽都汴梁,却置洛阳为西京,带头大兴土木。由于皇室贵族、宫廷大臣多出于洛阳,或喜欢洛阳的自然风貌、人文传统,为了致仕后在洛阳颐养天年,故在洛阳大修私宅园林,一时间洛阳园林四起,真成了“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在这19处名园中,明确记载种植牡丹的有3处,即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但有牡丹种植的绝非只此3处,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并非牡丹专著,所以在书中记载的只是牡丹种植多且有特色的名园,而一般种植牡丹的名园没有一一表述。牡丹从宫园御苑走进公卿权相的豪门宅院,是它传播发展的一个驿站式里程,然后从这里走向民间。正是这些数不清的豪门宅院,把洛阳牡丹推向了“甲于天下”的鼎盛。
牡丹和其他花卉时常发生变异,只要年年选取变异、保存变异,就可以得到新的品种,再用嫁接方法固定变异是繁育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北宋时,洛阳牡丹育种栽培技术十分高超,所以牡丹新品不断涌现,令人耳目一新。欧阳修在离开洛阳40年后重回此地之时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他在《洛阳牡丹记》中列出了洛阳牡丹名品24种,并介绍了它们的由来。后来,浙江鄞江人周师厚作《洛阳牡丹记》,记述了洛阳牡丹56个品种,与欧阳修记述的相重复品种有10个,其他皆为新增品种。周师厚于元丰末年(1085年)又完成了《洛阳花木记》,牡丹品种增加到了109个,芍药品种41个。其后张峋在《洛阳花谱》中,记述牡丹品种已增到119个。
洛阳牡丹能艳冠群芳甲于天下,与洛阳的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不无关系。“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也”,是多条河流冲积形成的盆地。土质肥沃,黏性大。21世纪初,地质部门对洛阳一带土质考察发现,这里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锰的含量要高出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花蕾的形成。洛阳四季分明,气温适中,这对于牡丹越冬、发芽、孕蕾、绽放都十分有利。所以,欧阳修才说“洛阳地脉花最宜”。
北宋时,洛阳人赏花近于痴狂。花开时,人们搭台唱戏、饮酒欢歌、头簪牡丹,四处赏游。北宋,洛阳赏花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那就是给五百里外的京都皇上进贡牡丹。这件事由西京留守李相迪开创。当时的京都汴梁只有菊花,很少牡丹,这引起洛阳留守官李相迪的心事:西京赏花如此热闹,而京都汴梁的皇上和朝廷却无花可赏,皇上是洛阳人,一定也想赏到洛阳牡丹。可是洛阳距汴梁五百余里,怎么办?苦思冥想中,他记起了一件事,唐朝宰相李德裕好品茶,而且品茶必用无锡惠山寺的泉水,无锡惠山泉乃天下第二泉,其水最宜于冲茶。但无锡与长安相隔数千里如何可得?于是李德裕利用自己的权势在长安与无锡间建起了一条惠山泉水的特快专递线,由驿骑传递日夜不息,时人称为“水递”。洛阳与汴梁只有几百里,为何不能“花递”?这一想,李相迪愁肠立解,茅塞顿开。
从此,每年牡丹花开之时,李相迪即派一牙校,专骑向汴梁进贡牡丹。牡丹玉体娇颜,水分易失,又有五百里之途,怎样才能使其不失“国色天香”,送到皇上眼前呢?对此,李相迪也想出了一套办法。《洛阳风土记》有详细记述:“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紫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籍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如此,当牡丹被送到皇上手中时,果然龙颜大悦,大加封赏。
给皇上送花开了先例,于是也就有人给汴京的大臣、达官贵人或友人送花。欧阳修在洛阳为官时非常喜欢牡丹,后来到了汴梁就很少看到牡丹,特别是到了暮年,更加思念洛阳牡丹。这时,他在西京的好友王尚书就托人给他送来了洛阳牡丹,令“霜毛苦萧飒”的欧阳修如见故人,顿时老泪纵横。他在《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一诗中,尽情地抒发了对洛阳牡丹和好友的思念:“新花远来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西望无由陪胜赏,但今佳句想芳丛。”对洛阳的渴慕与思念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