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月18日上午,洛阳愿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英低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约。随着960万元风险投资的注入,名不见经传的愿景科技,成为我市第一家引进国内风险投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也成为撬动该公司上市的强有力杠杆。
30天引进风险投资
令人吃惊的是,从首次与风险投资机构见面,到中节能最终敲定投资愿景科技,前后仅仅30天。
这是我市中小型科技企业收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多年来,一方面,洛阳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高速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好苗子”;另一方面,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饥渴,却鲜有风险投资光顾。没想到,这层窗户纸捅破得如此容易。
年产值仅2200万元的愿景科技到底有啥魅力,能让风险投资如此青睐?
在洛阳愿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燕军看来,最大的理由是,愿景科技让中节能有“想象的空间”。
从2008年产值300万元,到2010年产值2200万元,愿景科技仅仅花了3年时间,这样的爆发力令中节能眼前一亮。
愿景科技研发的拳头技术——电力智能抄表系统(电力自动化管理)渐趋成熟,其产品在南方电网试用中,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的产品。智能抄表系统核心部件双模芯片即将问世,愿景科技将面临着一个至少750亿元的庞大市场。
经过13年创业,愿景科技的管理团队、研发团队基本构建成型,管理层以自主核心技术支撑企业发展的理念,与风险投资机构在高风险中追求高回报的理念也一拍即合。
杠杆的力量
拿到960万元的风险投资,王燕军特别开心:“有了这些钱,以前想干又干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干了,企业可以更快地发展。”
当前,贷款越来越难,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愿景科技也不例外。2004年,愿景科技就开始搞电力智能抄表系统研发,因为缺资金,只能放慢速度,研发周期一再延长;公司在人才引进上还是以中专生、大专生为主。
风险投资犹如杠杆,带来了愿景科技的创新加速度:有了这笔钱,愿景科技的研发投入力度将加大,科研硬件水平将得到提升,也能引进优秀的高校本科生,研发的速度无疑将加快。王燕军预计,期待数年的电力智能抄表系统双模芯片样品将在今年10月研制成功。
在王燕军看来,风险投资选择中节能,不是说有钱就是爷,而是更看重其“国字号”的平台,这对新产品研制成功后市场的开拓以及将来企业包装上市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风险投资追逐的不仅是投资分红,中节能与愿景科技合作,以960万元风险投资换取后者30%的股权,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愿景科技上市。
“未来的路变得更加清晰了!”令王燕军最为兴奋的是,风险投资的引入,使企业朝上市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几百万就敢想上市
并非风险投资的介入才让愿景科技想起上市,事实上,几年前在产值仅几百万元时,愿景科技就有了这一在当时看来大胆而又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么小的企业,怎么上市?”当初,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一“神话”。
但是在王燕军心里,企业家和企业主的区别,正是在于前者有梦想,而后者只专注于赚钱。
不少企业靠买专利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虽然企业很快能赚钱,但是总也长不大,甚至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
13年前初创时,虽然成员仅有8个人,愿景科技却坚持走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公司在其他方面能省则省,在研发上却一直舍得花钱。从公司成立至今13年来,股东们仅仅拿过一次分红,每人两万元,赚来的钱全部重新投入研发。
“我们的目标不光是赚钱,而且要力争做联想和微软这样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标杆企业。”王燕军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这一梦想的支撑,愿景科技不会13年来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风险投资进入。
目前,愿景科技在水、电智能信息系统行业拥有11项国家专利、6项软件产品、6项著作权,先后获得省科技成果奖、省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市科技成果奖等奖项。
“愿景”英文vision,正是代表了愿景科技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不管什么品牌的电脑,最核心的部件芯片都是英特尔的,我们的目标是做电力智能抄表系统中的英特尔。”王燕军如是说。
世界是平的
中节能风险对愿景科技投资的市盈率为1∶6,一旦上市成功,保守估计市盈率将放大100倍,而愿景科技原股东拥有70%的股份,双方回报都将相当可观。这让王燕军对资本的力量充满期待和想象:“其实洛阳待挖掘的中小民营企业资源很多,为什么至今只有愿景科技获得风险投资,只有两家民营企业上市呢?”
王燕军认为,首先要给中小企业家们“洗脑”,让他们认识到资本的力量,学会运用沿海企业已熟练掌握的资本杠杆,让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要做好中小企业的“推手”,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包装好,推介出去,以吸引风险投资或其他资本的关注,从而成为真正带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先锋。
目前,我市共有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但是产业集聚的效果并不明显,真正能吸引资本关注的企业不多。
王燕军说,产业集聚不是“拉郎配”,集聚区招进来的企业必须产业关联度最大、技术关联性最小,这样才能带来乘数效应,给企业营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相对单一、科研设备不足的问题,王燕军建议,政府应牵头成立公共研发平台,集中不同中小企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和设施,共同为不同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承担其研发课题。
“世界是平的,国内外成功的经验都摆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用心去学习,真正拿来为我所用。”王燕军说。
本报记者 孙利华 杨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