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地形因素限制了我市水稻种植面积,要提高其生产水平,须从提高集约化种植程度上下工夫,让洛阳大米成为我市优势特色作物。
面积不大供不应求
目前,我市水稻种植面积约3万亩。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水稻种植主要在黄河滩区、伊洛河滩区。其中,孟津种植面积最大,有1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会盟镇。其次是伊川的平等、城关、葛寨等乡镇,共有7000多亩。此外,宜阳城关镇、洛宁城郊乡、嵩县库区乡、田湖镇等有零星种植。
我市水稻种植分布在黄河、伊河、洛河岸边及附近滩区,以一家一户零散种植为主,多则种植一两亩,少则只有几分地。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本地大米仅供农民自给自足,进入市场销售的并不多。因此尽管质量优、名声大,市民很难买到本地大米。
丰富的河流蕴藏、肥沃的河滩土壤孕育了优良的洛阳大米。前些年,偃师佃庄大米远销省内外。如今,我市大米产量最集中的孟津会盟镇双槐村,在几年前成功注册了“双槐”地域商标,主要在每年春节前供应,大米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年年供不应求。
两大因素制约发展
近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不增反降,制约了洛阳大米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制约因素:
一是受自然条件所限。种植水稻的地域须具备来水方便、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等特点。我市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只有部分流域的河滩地适合种植水稻。如偃师的佃庄大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因位于伊、洛河肥沃的夹河滩,曾盛极一时。然而五六年前,由于自然水位下降等原因,现已全部转为蔬菜种植。
二是种植成本较高。与种植玉米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水稻的技术要求更高,占用劳动力更多。在目前零散种植为主的情况下,一家一户机械化难以实现,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完全采用人工。水稻育苗需要约1个月,而平均每插一亩秧苗,需要两个劳动力一天的时间,仅播种一项就比玉米费时、费事得多。以每亩水稻均产500公斤稻谷计算,按照国家收购价,每亩收入不到1500元,对农民来说并不划算。
提高效率是出路
地形因素限制了我市水稻种植的面积,要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市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收益,需要想办法从提高集约化种植程度上下工夫,从而让洛阳大米“小而精”,成为优势作物,重新确立自己在省内外的销售优势。
市农业局有关人士分析,应从种植环节尽可能减少种植户的重复性劳动,如以水稻种植相对集中的村、生产组为单位,集中购种、育苗、施肥和管理,节省人力成本。
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尽管我市水稻种植零散,有些单片种植面积较小,但滩区地势平坦,完全可以在插秧、收割等环节引入中、小型专业机械,尽量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另外,可利用好国家对水稻种植在购买种子和农用机械方面的扶持政策,尽可能降低成本。
从销售环节来说,通过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拓宽服务范围,将洛阳大米从购种到生产、产品销售甚至后续加工的整个流程纳入服务体系进行统筹,促进水稻产业稳定发展,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