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技艺,他对风筝如痴如醉
5月30日晚,我们来到王广武家中。一进门,我们的目光就被各种造型独特的风筝所吸引,这里真像是个“风筝博物馆”。
现年已68岁的王广武说,王家制作风筝的技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爷爷学做一些简易的风筝了。”王广武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拖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风筝的热爱。工作之余,他经常思索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风筝。“风筝制作技艺是我们王家的传家宝,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广武说。
技术创新,他制成各种独特的风筝
王广武说,制作风筝是个技术活,无论原材料还是做法都很有讲究,宣纸、丝绢、无纺布、竹片等都是制作风筝的原材料。“传统的‘黄河王氏风筝’很简洁,几根竹篾加一张宣纸或一块丝绢就能做出一只风筝,且起飞性能好。”王广武说,但这种风筝也有缺点,就是不易保存,时间一长,宣纸、丝绢就慢慢破了。
因此,在继承传统风筝工艺的基础上,王广武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借用国外软体风筝设计,再融入中国元素,制成了许多造型独特的风筝:
■传统型风筝——脱体八角沙燕风筝
该风筝给沙燕加上脱体八角(仙桃和金鱼),造型独特,是最传统型的风筝样式。
■帆船型风筝——三桅二十帆立体帆船风筝(图①)
1982年,该风筝参加河南省第2届风筝会,获得一等奖。
■“河洛风”风筝——黄河屋风筝(图②)
该风筝为超大型立体风筝,体积16立方米,以流经洛阳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五大河流为设计素材,充分展示了洛阳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巨无霸风筝——七星宝石花风筝(图③)
该风筝由7个宝石花组成,体积43.75立方米,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风筝贡献奖。
传播风筝文化,他欲办“风筝博物馆”
当我们问起王广武家现在收藏有多少个风筝时,他笑答:“我也没数。”王广武说,因为他经常放各种造型奇特的风筝,所以吸引了不少人观看,一些人还跟着来到家里看他收藏的风筝,他家简直成了“风筝博物馆”。
王广武介绍,洛阳有源远流长的风筝文化。1987年,在吉林省怀德县出土了一面珍贵的宋“放风筝纹”铜镜,铜镜镜边有清晰的阴刻“西京官造”四字,说明洛阳自古就有放风筝的习俗。该铜镜图案中的人和物刻画细腻、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700年前人们放风筝时的情景,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有关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
王广武说,放风筝可以锻炼眼力、脚力,判断风向、风力,可以锻炼脑子,而且,人们通过参加各种风筝赛事,可以开阔眼界,广交筝友,互相交流。王广武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创办一个真正的风筝博物馆。
记者 姜春晖 文/图
核心提示
作为“黄河王氏风筝”的传承人,家住涧西区长安路办事处长安二社区的王广武老人对风筝如痴如醉。多年来,王广武在继承传统风筝工艺的基础上,还致力于技术创新——借用国外软体风筝(没有竹签支撑的风筝)设计,再融入中国元素,制成造型独特的风筝。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创办一个真正的“风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