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烟囱 |
|
拖厂苏式厂房 |
|
2号街坊外景 | |
开栏语
5月下旬,以一拖广场为代表的涧西工业遗产街正式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入选的30条街道中唯一的工业遗产街。涧西工业遗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向读者全面介绍洛阳工业遗产的内容、价值及代表时代特点的一系列文化符号,即日起,本报开设《走近洛阳工业遗产》栏目,带领读者重新回味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回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核心提示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有7项放在了洛阳,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100多名苏联专家陆续来到洛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来到洛阳,激情澎湃地扎根于洛阳的工业建设……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轴承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以及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洛阳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见证两国文化交流的“苏式建筑群”。
半个多世纪后,人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发现,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中国第一拖拉机厂门前广场上,身穿绿色军装的情侣小姚和小杨站在毛主席塑像下,高举《毛主席语录》,拍下了他们的个性结婚照。这里是工业遗产街,又刚入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更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自己最美丽的瞬间,既有个性,又有意义。
的确,这里是洛阳的骄傲,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1 工业遗产:一个渐行渐近的名词
工业遗产,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个新名词。
长期从事新型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的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科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新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主持人、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组长杨晋毅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新型文化遗产,如工业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线路遗产、20世纪遗产等,已经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究其原因,是在中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城乡面貌极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大量新型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消失。
在这一背景下,1990年,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开始收集“一五”时期156个项目的工业遗产,特别是洛阳工业遗产的有关资料。
2006年,工业遗产正式进入洛阳人的视野。当年3月3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洛阳东山宾馆举行的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研究成果汇报会上,指出“洛阳工业遗产,应该成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
2006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完成了河南省文物局的研究项目《洛阳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深刻阐明了洛阳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指出洛阳工业遗产在全世界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有条件作为东方社会主义文化遗产的代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8月10日,这个研究报告在《中国文物报》发表,引起较大反响。2008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来洛视察时也提出要保护好洛阳工业遗产。
2007年11月,涧西苏式建筑群被列为洛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说,当时,许多市民听说这里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很惊讶,纷纷跑到这里拍照留念,还感叹文物就在身边。
余杰介绍,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涧西苏式建筑群,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我市的涧西区,苏联援建的带有苏式建筑风格的工厂车间、厂房、职工住宅以及各种配套设施。广义上的涧西苏式建筑群包括了位于涧西工业区内所有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兴建的所有工厂及其附属建筑。当时列入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主厂区、广场和广场前中轴线以及轴承厂厂前广场,铜加工厂厂区,洛铜医院。同时,二号街坊、三号街坊、十号街坊、十一号街坊、三十六号街坊等街坊区也在保护范围内。
2010年10月,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启动,以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二号街坊、十号街坊、十一号街坊等为代表的涧西工业遗产街被市文物部门列为我市的申报对象;今年4月,经专家评审团评议,涧西工业遗产街从全国400多条街道中脱颖而出,入选15强,进入公众投票环节;5月底,最终入选的10条街道名单揭晓,涧西工业遗产街名列其中。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三届评选活动中评选出的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涧西工业遗产街是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项目。
2 “国字号”工业遗产,您了解多少?
涧西工业遗产街入选“国字号”,作为一个洛阳人,我们对这里工业遗产的了解又有多少?
余杰介绍,尽管此次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只选了一部分街坊和厂区作为代表,但事实上,洛阳现存的工业遗产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生产方面的设施,包括厂区大门、主楼、厂前广场和部分厂区车间;另一部分为配套建设的职工家属楼(俗称“街坊”)、医院、图书馆、宾馆等生活方面的设施。
生产方面的设施中,值得一提的是一拖和洛铜。
一拖厂的正门为中街楼,两侧为对称的办公楼,中街楼的檐上部正中有由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等图案构成的厂徽,这是苏维埃文化及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标志,办公楼为四面坡的斗篷式顶,近中街楼部分略高且向外突出。厂区内车间的分布以中街楼北的南北向绿化带左右对称,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没有突出的高大建筑,具有独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宏大叙事风格。正对中街楼立有毛主席塑像,为站立式,右手抬起作指挥状,这在塑像时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是息息相关的。
铜加工厂的主楼为一平面呈现“凸”字形的三层建筑,只是中间部分做成四层,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呈中轴对称,每个窗户的尺寸都整齐划一,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街坊区是工人住宅区,是工业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组将这些街坊分成三个不同的档次:
一种是高档住宅区,数量很少,洛阳市只有二号、十号、十一号三个街坊,其余是中档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平房区)。
十号街坊位于中州路南,整个街坊坐东朝西,为庭院式布局,两条东西向小路将街坊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北两个单元均由四座曲尺形楼房围成大院,再与大院中三座长方形楼围成一小院,中间一单元较小,位于坊区西部,由两座曲尺形楼房和一座长方形楼房围成小院。坊区现存建筑楼层一般高三层,平面长方形或曲尺形。一层开小门,门上伸出几案式雨棚,门前两侧各置一水泥门墩。其中10-9号、10-17号为典型的平面矩形,左右对称,中间高,两端低。装饰掺杂了少量中国传统建筑因素,檐下方露出梁枋结构,顶层两窗间饰有海棠花形图案,门上雨棚也做成古典的几案式。
一种是中档住宅区。一拖五号街坊作为中档住宅区的代表,位于中州西路南,紧邻一拖厂前广场,是一拖广场的对景街坊。五号街坊均为明廊式建筑,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现存的17幢建筑,均为砖混结构,除两幢建筑平面为曲尺形外,其余均为平面矩形。可能是为了节省材料,楼道安置在居室前部,砖砌镂孔护栏,上再加低矮的木栏杆,窗户窄小居多,有的宽度仅为0.5米。窄窗户是为了适应寒冷天气建造的,可能与苏联寒冷有关。
洛铜的三十六号街坊也为中档住宅区,位于中州路南。它也是庭院式布局,现存8幢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或曲尺形,楼层一般为三层。建筑左右对称,一层中间开一欧式拱门或几案式门,装饰上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两窗户之间、门上的几案式雨棚等。
三是部分低档住宅区,目前,这些住宅零星分布在各个街坊区中。
3 “红色建筑群”: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洛阳人的眼里,这些经过几十年风雨的老建筑群,已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性记忆,成为洛阳人心中一份恒久的“红色记忆”。
“洛阳工业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出来的。四个厂前广场,一线相连,雄伟开阔,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工业遗产的最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世界历史意义。”杨晋毅的这句话,是对涧西工业遗产街价值的总结。
河南科技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洛阳工业区的规划,是由国家建工部城市规划局直接参与,在苏联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巴拉金的指导下进行的。洛阳工业区的规划设计也吸取了长春等城市工业区规划的经验教训,规划科学合理,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洛阳模式”,是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
“它们与北京的政治、文化建筑群一起,构成了50年代新中国建筑宏伟雄壮的交响曲,是新中国工业遗产的最突出代表。”提起它的重要性,杨晋毅神情庄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齐翔的一份《关于加强洛阳涧西工业遗产保护的提案》更是充分阐述了涧西工业遗产的价值。在这份提案上,单齐翔指出,洛阳涧西工业遗产是我国重要的20世纪工业遗产,是“一五”期间我国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这份提案同时也指出:涧西工业区的各类厂房建筑风格独特,既带有浓郁的苏联时期建筑特点,又富含我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涧西工业区各个企业配套的教育、研究、设计单位,其建筑风格也带有特定时代的鲜明印记,个性鲜明,线条流畅丰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涧西工业遗产体现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特点,是新中国城市工业化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情感价值。
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