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践行洛阳精神 助推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化文物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为福民强市提供 优质高效司法保障
110联动和网民诉求事项办理情况公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文化文物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市相关委局负责人就“一问: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谈看法、提建议
  大型舞蹈史诗《 河洛风》。 记者 杜武 摄 (资料图片)

  您可以通过本报新闻热线66778866,畅谈肺腑之言;也可以登录洛阳网(www.lyd.com.cn)“聚焦河洛”板块,针对“十问”中的每一“问”,发表真知灼见;还可以把思考、感悟写成稿件,信寄洛阳市开元大道218号《洛阳日报》评论部,邮编471023。

  历史上的洛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当时光流转到新的世纪,昔日中华文明原点的风采却有些褪色;在现代城市激烈的竞争中,洛阳也显得平静与寂寞。

  6月1日本报刊发的网文《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将“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作为“十问”之首,无疑为正在探索如何实现文明原点的历史价值、寻找复兴之路的662万洛阳人指出了问题,指明了方向。

  昨日,市文化、文物、旅游界相关负责人纷纷针对此问题发表看法。

  文化遗存是洛阳发展的“资本”

  “网友的‘十问洛阳’首先提出了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原点,这是对洛阳历史地位的肯定。”昨日上午,谈起这一话题,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余杰说。

  司马迁曾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近年,国家和地方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也不断地证实着这一说法。据了解,从20世纪开始,文物部门对有关夏商周的考古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考古发掘也充分证明了夏商周三代和河洛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仅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文化、文物部门陆续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也在对文明的起源进行多学科的探索,而洛阳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为夏商周的年代精确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揭示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转合的清晰脉络,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洛阳地区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表示,洛阳留下了中华文化的无数遗存,大到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小到数不清的古建筑、古民居。这些都是今天的洛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优势,也是洛阳城市发展的“资本”。

  突破“老三篇” 解决存在问题

  “网友的问题虽然听起来有些尖锐,但我们必须承认,问题提得很中肯、很实在,也说出了洛阳的现状。”市文化局副局长范留木认为,洛阳主流媒体对网友的一篇文章如此重视,充分显示了洛阳这个城市的大气魄。

  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洛阳在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但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洛阳没有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在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的过程中,与先进城市相比显得步子不够快。

  对此,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洛阳的旅游事业近年有很大的发展,但让人遗憾的是,洛阳能吸引游客的旅游景区(点)仍停留在龙门、关林、白马寺“老三篇”上;生态游尽管是洛阳旅游市场的“生力军”,但吸引的大多是省内的游客,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旅游业整体效益不佳,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产业层次和链条延伸度较低,产品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旅游营销方式缺乏创新,这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

  但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洛阳对入境游客并不是没有吸引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把国际游客的目光吸引到洛阳的“焦点”很少。

  深挖文化内涵 打造国际品牌

  值得庆幸的是,站在新起点的洛阳人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看到在当前城市竞争中,洛阳应该打出“王牌”,那就是深挖文化内涵,奋起直追。

  王支援说,深挖内涵,首先要保护内涵。对洛阳的古遗存、古建筑,应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进行挖掘、保护,让更多的文化资源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地位。

  在深挖文化内涵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文物、旅游融合发展。余杰表示,在三项融合发展中,要针对独特而宝贵的文物资源,高标准地策划创意,高品位地规划,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

  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表示,挖掘文化内涵,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带,比如围绕玄奘佛教文化旅游区、唐恭陵、汉魏故城等项目积极发展东线旅游,重点推出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打造郑洛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郑洛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郑洛商贸会展旅游品牌和郑洛节会旅游品牌等。同时,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目标,打造更多的国际品牌,比如将龙门、白马寺、小浪底等景区(点)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景区(点)品牌,将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节会品牌,将唐三彩、牡丹画等打造成国际旅游商品品牌等;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引导各种旅游要素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要素齐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的精品旅游文化经济区。

  融合发展 名城在望

  2010年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洛阳的城市定位之一就是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依托洛阳的文化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加快旅游业与文化、文物产业的融合步伐,实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变。

  今年4月,为实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传承河洛文化,充分发挥洛阳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有“六场攻坚战”的基础之上增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并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郭洪昌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洛阳文化产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念。”余杰说,在深挖文化内涵上,市文物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比如,正在进行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丝绸之路申遗、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涧西工业遗产街保护等。下一步,市文物部门将在进一步加大考古发掘的力度上,将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洛阳文化的影响力。

  2009年起,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市每年拿出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日前,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了16个文化产业示范项目,这些立足长远、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的实施,一定会给洛阳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在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一些小的文化产业项目也正在筛选中。

  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旅游部门正在探索规划新的旅游产业和项目,用旅游的眼光开发文物产品,利用现代的手段将悠久的文化“搬”到现实中……我们相信,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的强力助推下,文明的原点必将复兴。

  本报记者 李燕锋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