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两张皮”,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江苏省着力支持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摸索出了“政产学研”融合的江苏模式。
每年2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学研创新
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实需要,在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组建股份制企业等纵深转化中,政府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江苏在“产学研”前面加上一个“政”字,就是让政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好政策导向、用好扶持资金。
2009年起,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省级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2亿元,支持该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该资金以拨款、补贴和贴息三种资助方式发放。拨款用于对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等费用的补助;补贴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或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按投资额给予补贴,以分担投资风险。
两年来,江苏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7000名、人才团队900多个,与国内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校企联盟”5068个。
打造“国字号”的研发中心集群
政府主导推进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在哪里?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2008年年初,传感技术被中科院定位为信息产业领域一枚重要的棋子。得知这个消息,无锡市政府随即把目光瞄准了国内该领域重要人物——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
当时浙江、上海都已开始和刘海涛合作。为做到后来居上,无锡市主要领导亲自运作。几经周折,2008年11月,无锡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配套500万元资金;被工信部授予“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中心”的牌子,并配套千万元以上的资金。
江苏省科技厅预计,到2012年,无锡物联网中心示范区将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而这仅仅是江苏打造“国字号”研发中心的其中一项。两年来,江苏省财政先后安排4.5亿元资金,支持与中科院共建纳米研究所、医药生物工程研究所、海洋所、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载体和重大研发机构,占中科院与全国合作产出的25%。
政府牵线 变“我和你”为“我们”
产学研融合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彼此割裂的难题,需要政府来破解。江苏通过机制转换和人才“嫁接”,实现了产学研的互动多赢。
过去,江苏的科研院所很多,但多是事业单位,研发设备只对系统内部开放,业务量少,体制机制欠缺活力。位于无锡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是国家重点骨干研究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名,高级工程师55名。
为调动研究所积极性,当地政府引导创投资金15亿元,在研究所内建立了一个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科技企业开放,企业有业务需要,可以利用研究所平台资源,但要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过去领固定工资,对外开放后,业务扩大了,收入增加了,全所近千名职工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同时,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另一方面,江苏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带着科技成果落户,但这些海归人才只拥有技术优势,对管理、市场缺乏经验;而传统企业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营销渠道。双方变“我和你”为“我们”后,实现了优势互补。
无锡凤凰画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画布生产出口企业。2007年,无锡引进的一个来自美国的5名海归博士团队,带回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因为没有担保,找不到投资人。凤凰画材把它“娶”了过来,建立合资公司,年产值达3亿元,优化了企业的产业布局。
通过政府主导,打破了过去产学研资源分割、创新活动各自封闭的局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了,企业的技术需求、研发方向罗列出来了,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产学研融合中的关键环节被打通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几年以30%的高速增长,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本报记者 李东慧 杨海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