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刊发的网文《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新在接受专访时,重点围绕“十问洛阳”中的“三问”即“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这一问题,谈了看法。
“洛阳必须依托和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徐新认为,洛阳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我市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电、新材料等五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全国均具有一定优势。重型矿山设备、大轮拖等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电力总装机容量占全省的1/5;硅光电产业年销售收入占全省65%,多晶硅产能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产能居全国前列;新材料产业中,七二五所的钛板带产能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领域中,形成了1.8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能,居全国前三位。洛阳应大力夯实工业基础,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形成强大的对外引力;积极打造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承载力。
二是洛阳具备较强的科研及人才优势。洛阳拥有众多科研院所,现有各类科研机构超过60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名。人才是根本,洛阳应充分发挥科研及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大科研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承载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回顾过去,我市在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徐新说,在2010年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活动中,我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3个,总投资188.3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163亿元。签约项目数居全省第一位,总投资和引进省外资金额均居全省第二位。
徐新说,为配合做好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我市已制订了2011年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招商引资四大主攻领域。其中包括:大力承接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鼓励支持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促进精深加工、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向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外来资金投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积极引进食品、玩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
本报记者 王蕾 通讯员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