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问洛阳”的“三问”提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掀起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成为标志性事件。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是洛阳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课题。
近日,市商务局、发改委等相关委局负责人就“三问”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思考。
承接产业转移,洛阳有优势
在认真品读“三问”之后,市商务局局长曾丹梅深有感触:“‘三问’中,从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层面阐明了产生第四次产业转移发生的必然性,对我们提出了如何审视在这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战略地位的命题。可以说,这一问题的提出,必将在全市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内引发人们再次思考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战略意义。”
市政协副主席、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魏险峰说,“三问”中重点阐述了洛阳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此外,洛阳还有市场规模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30年前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今天,地处中西部的洛阳将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指引下,打造新的内陆开放高地。”他说。
今年4月,在福布斯中国中原经济区域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上,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毅强曾表示,在产业转移层面,企业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有没有市场、人力资源价格是否比较合理、产业链是否完整、在当地有没有合作伙伴。他认为,洛阳在这四个方面已具备了优势。
近年来,洛宁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实践,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眼下全省唯一不通铁路、无高速公路、无国道、无快速通道的县。
洛宁县委书记孙君奎介绍,面对诸多困难,县委、县政府分析后认为,洛宁的优势在于农、林、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因此,我们必须以资源之“长”,补交通和区位之“短”。近年来,洛宁紧紧抓住“环保型”、“生态型”、“劳动密集型”等特色不放,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主动出击,强化服务,成功引进了香港中扩玩具、宁波天恩框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增加了1万余人就业,形成了项目建设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通过扬长避短,我们找准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增强产业转移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孙君奎说。去年年底,省商务厅、郑州海关授予洛宁县全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洛宁成为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曾丹梅表示,当前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竞争日趋激烈,洛阳一定要立足自身优势,牢牢把握此次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洛阳要找准路径
早在2008年,洛阳就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曾丹梅坦言,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开放滞后,农业、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开放有待进一步拓展。
她认为,第四次产业转移与30年前的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承接地的内陆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由此,我市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需要着重考虑四个问题:要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等紧密结合起来;要找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结合本地资源、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要加强产业配套能力,注重产业链招商、板块承接和聚集发展;要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承接机制和渠道,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各方联动的格局。
结合洛宁经验,孙君奎表示,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善于放大自身优势,大力整合资源,针对沿海企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服务,找到双方最佳结合点,千方百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抢抓产业转移先机。
具体到招商工作,曾丹梅认为,我市当前一个较为明显的潜力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充分挖掘潜力,把潜力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必须从全局高度进行审视,相关部门应树立“一盘棋”思想,进行项目策划包装,寻求文化旅游资源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对现在已具备较强基础的制造业,要更加注重招商引资质量,通过引进外来资本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有载体和平台。分布在全市的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市发改委副主任苗慧芳介绍,今年4月,我市正式启动产业集聚区提速增效工作,今年要在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力度、产城互动发展和提升要素平台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各个聚集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跨越式发展。
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赵红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拓展招商引资领域,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商情库、土地储备库、劳动用工及人力资源库、法规政策库,谋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高引资项目的吸引力、对接力和成功率,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集群项目和能形成产业链条的重点项目。
本报记者 李松战 通讯员 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