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读·读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蛋白质 也会让人中毒
从土地中找灵感的“土专家”
写一手好字 受益终身
洛阳网广告
24 欲望是把双刃剑
26 吃的真相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他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却在劳作之余搞出了许多省时省力的小发明——
从土地中找灵感的“土专家”
  王保宁获得的国家专利专书。
  核心提示

  七八年前,洛宁县小界乡王窑村村民王保宁已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了。这位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由于喜欢搞出了许多小发明,被大家称为“土专家”。如今,为带着乡亲们致富,这位“土专家”又有了大计划。

  大旱之年品尝丰收喜悦

  对于种地的老把式赵万中来说,今年老天爷并没有给他多少“好脸色”:小麦拔节、扬花的时候,连续几十天没下雨。

  几十天不下雨,对于庄稼汉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洛宁县城北5公里处的小界乡王窑村,村里的地绝大多数都在高高耸起的王村塬上。山区地貌,让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用水非常紧张。“平时村里人喝水,都是省了又省,更别说地里用水了,向来都是靠老天爷‘施舍’。”赵万中说。

  尽管天旱,但今年照样是个丰收年,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啊!

  眼下,走进王窑村,到处都是割麦打捆、拖拉机来回运送的忙碌场景。赵万中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一个人包了20多亩地。在地头碰见他时,他正忙得连额头上的汗都顾不上擦。“我这地,现在一亩最少能打300多公斤,平均产量肯定会超过这个数!”赵万中兴奋地告诉我们。

  在大旱之年还能品尝到难得的丰收喜悦,乡亲们说,功劳最大的是村里那位“土专家”。

  新式旱地栽培法让“土里生金”

  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就是王保宁。去年种麦的时候,王保宁挨家挨户劝说大伙儿,用他发明的栽培法种庄稼。

  由于地势高、极缺水,王村塬上的地,自古以来都是“三犁九耙”的栽培法。用这种方法种地,不但费劲、费工,产量还上不去,亩产长期徘徊在两三百公斤。

  王保宁向大家推荐的栽培法,与传统的方式截然不同:三年一深耕,先营造土壤水库“打底”蓄水;再采取耕、耙、压、锄等措施,精耕细作保水;接着,分层施肥,以肥调水;选用耐旱品种、适时晚播,播前浸种节水;采取秸秆覆盖、化学控制等方式,防蒸发控抑水。

  “蓄水、保水、调水、节水、抑水,用这种‘五水法’种地,就有效地蓄住了天上水,保住了地下墒,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需水的供需矛盾。”当时,王保宁这一番讲解打动了不少人,于是许多乡亲都把自家的地拿出来作这种新式栽培法的“试验田”。

  用这种栽培法种地,还能做到一耕一免、一年两熟,王保宁将这种方法概括为“511”新式旱地栽培法。

  这种颠覆传统的新式旱地栽培法效果如何?6月8日,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秦家范专程来到王村塬进行现场测算产量。“平均亩产能达到300多公斤,多的还有400多公斤,对于今年较重的旱情,山区旱地有这样的收成确实非常不容易!”秦家范兴奋地说。

  小发明,缘于平时多思考

  三间土房、一个简陋的院落,这就是王保宁的家。47岁的年龄,两鬓却已斑白。

  说起他的“511”新式旱地栽培法,他的回答出奇地简单:“其实也没啥神秘的,俺就不想靠老天爷‘施舍’。要提高粮食产量,关键是解决蓄水保墒的问题,我们为啥不能想想办法改变现状?”

  王保宁说,过去有个“411”模式,也是旱地的改良栽培方式,但是现在作物的品种变了、气候状况也变了,这种模式有许多地方也得改进。从2006年开始,以这个“411”模式为基础,王保宁在自家地里反复试验,终于提出了“511”新式旱地栽培法。

  说完这个发明,王保宁进屋又拿出几样大小不一的东西。这些说不上名字的东西,都是他这几年的小发明。

  “这是烟苗移栽器,一个人使用这个工具挖穴、栽苗,比4个人用老办法还快;这是我发明的烟叶灭芽淋抹器,个头虽小,连接农用喷雾器一块儿用,简单、高效,还不伤烟叶;这里还有个烟草植保机的喷头,用起来非常方便……”王保宁挨个比画着说。

  “我就上过高中,也不懂啥专业知识,种地、种烟时遇到个麻烦,我都想尽办法去解决它。”王保宁说,“这些小发明,就是平时劳动的时候比别人多思考的结果。”

  “大计划”,带着乡亲齐致富

  王保宁的这些发明,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如今,他手中的专利证书,就有好几本。

  这些简便的小发明,眼下都成了洛宁县小界乡周边许多村庄的常用工具,当地农民都说“用着可顺手”。

  可是,王保宁从来没有想过,要靠这些发明去挣乡亲们的钱、去发家致富。

  其实,每一个小发明出来,都凝聚了王保宁的心血,而且有了构思,还要请专业人士画图纸,再找专业厂家生产模具和产品,这些都是王保宁自掏腰包。产品出来了,王保宁就给大伙儿免费发放试用。“看着乡亲们拿着我发明的工具干农活,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儿。”王保宁说。

  只是,王保宁从来没有向乡亲们说过,为了让这些发明成为实在的产品,他甚至连每年的发明专利年费都缴不起。可是,王保宁却从来没有因窘迫的生活而停下发明的脚步,“其实我也发明不了什么复杂的东西,但只要和土地有关,我就总会有灵感……”

  去年7月12日,有着4000余户会员、2万亩耕地的洛宁县保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正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王保宁是领头人。这回,爱发明的“土专家”要带着乡亲们往致富路上奔跑了!

  眼下,保宁农业合作社正在谋划着一个大计划:他要在王村塬上引进10个彩色小麦品种,初步推广彩色小麦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这些小麦有绿、黑、紫、蓝、咖啡等5个色系,不但好看,市场价格还很高。

  记者 邓超 特约记者 高文治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