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长陵——继承东汉
皇陵葬制的北魏皇陵
给“方便之门”行个方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长陵——继承东汉
皇陵葬制的北魏皇陵
  核心提示

  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800米处,矗立着一大一小两个墓冢,大冢高约20米,小冢高约10米,这对俗称“大小冢”的墓冢,便是北魏孝文帝长陵及文昭皇后陵。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这个历经1400多年沧桑的巍巍墓冢一无所知。

  2001年6月25日,北魏孝文帝长陵及文昭皇后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墓志 揭开长陵神秘面纱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499年),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雄才大略、勇于改革,可称得上是一代英主。

  孟津县文管办文保科负责人徐有钦介绍,史书中虽然记载了孝文帝葬在洛阳附近的长陵,但要在邙山上众多墓冢中准确找出长陵,谈何容易?直到1946年2月,《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文昭皇后墓志)在大小冢的小冢内出土,考古人员才终于解开了大小冢的神秘“身世”之谜。

  文昭皇后高照容(公元469年~496年),是孝文帝的贵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母。她为孝文帝生了两男一女,即宣武帝元恪、广平王元怀、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6年,高照容殒丧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谥号文昭贵人;宣武帝元恪追尊其皇后之位,后来孝明帝元诩更追尊其为皇太后。高照容初葬终宁陵(即今瀍河回族乡盘龙冢村附近之盘龙冢),后迁至孝文帝长陵。

  《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的出土确定了小冢即文昭皇太后之墓冢,根据墓志上记载的“祔高祖长陵之右”,人们才明白,小冢东南的大冢就是那位迁都洛阳、推动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的长陵。  

  继承东汉皇陵葬制

  据徐有钦介绍,北魏孝文帝长陵封土原高约30米,经过历史的变迁,缩小至现在的规模。2004年,我市文物工作者对长陵陵园进行了勘探调查。

  勘探表明,北魏孝文帝长陵陵园为长方形,其夯土围墙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陵园总面积达17万余平方米。长陵就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圆形封土。

  根据长陵的封土形状、墓道朝向等特点,文物工作者认为,它继承了东汉的皇陵葬制,与少数民族葬制有明显区别,这也直接印证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推动民族大融合

  自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大同),一直到孝文帝时期,平城都是北魏的首都,但是由于平城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国家,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

  “为了巩固北魏政权,使其有良好的发展,迁都改革势在必行。”徐有钦说,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都城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汉魏洛阳故城,当时,汉魏故城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汉化,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推广教育,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英年早逝 统一大业终成梦

  徐有钦说,北魏孝文帝的文治武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英主,但他的死令人无限惋惜,竟是被自己的皇后气死的,这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皇后气死的皇帝。

  据说,孝文帝的妃子冯润,长得妩媚动人,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受孝文帝的宠爱。不料,冯氏得了慢性病,太后怕影响孝文帝的健康,便派人把冯氏送回家。后来,冯氏恢复了健康,孝文帝便将她迎回洛阳,并立她为皇后。

  但令孝文帝没有想到的是,冯氏在家养病时,不甘寂寞,和家里侍从厮混。当孝文帝迎接她回宫时,她虽然依依不舍,但还是选择了宫廷内的豪华生活。

  在冯氏被立为皇后的几年里,孝文帝正进行统一战争,在宫中的时间不多。冯氏耐不住寂寞,又与宫内一个叫高菩萨的假宦官勾搭在一起。高菩萨笼络了一批甘心为他卖命的人充当爪牙,并与冯氏培植的一批私党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尽管宗室中有人知道他们的丑事,但无人敢管。

  纸终究包不住火,冯氏的丑闻最终还是传到了孝文帝的耳朵里。孝文帝回到洛阳后,马上逮捕了高菩萨等为首的几个人。在孝文帝面前,高菩萨一一招认。此时,孝文帝心如刀绞,再加上旅途的劳累,一下子就病倒了。让孝文帝更加生气的是,在他养病期间,冯氏竟与其母请女巫施法,诅咒孝文帝尽快归天,好让冯氏临朝称制。不想此事败露。经过这两次刺激后,孝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终于病死在南伐途中,年仅33岁,统一大业终成一场梦。 

  记者 申利超 实习生 孙晓茹 通讯员 张钦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