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人形象地说,有这么一些“空中飞人”,似乎只要“赶到一个地儿,做上一道题儿,讲上一段词儿”,就可以“考而优则仕”。2011年6月1日《 人民日报 》04版“人民论坛”刊发文章《“公选热”的冷思考》,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本报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公推公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受到各方面肯定。在有的地方,组织部门精心谋划,各级干部踊跃参加,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
然而,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有人形象地说,有这么一些“空中飞人”,似乎只要“赶到一个地儿,做上一道题儿,讲上一段词儿”,就可以“考而优则仕”。与此同时,各种“考试包过,不过退款”的“公选培训班”日渐火爆,似乎只要成为一名“考试达人”,职位就唾手可得。在日益升温的“公选热”面前,如何选出“会考更会干”的优秀干部,恐怕还需要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操作。
看成绩,更要看实绩。“金石有声,不考不鸣”,面对试题,交出条分缕析、言之有物的答卷,的确能够反映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是胜任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但是一纸答卷,写得下“古今政绩如悬鉴”的认知,却难以毕现“时为苍生咨惠鲜”的实干,即使满分的卷面成绩恐怕也不能完全和实际工作能力画等号。古有赵括“纸上谈兵”的教训,今天的公选,不可只选“秀才”,不选贤才;只选演说家,不选实干家。考分固然是重要参考,但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绩只能来源于一心为民的实绩,来源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扎实工作。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