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城而过的洛河,将洛城装扮得美丽动人。 记者 梅占国 摄 |
| 位于新区的开元湖已成为城市一景。 记者 梅占国 摄 |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个多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样写道。如今,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诗意地栖居大地,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憧憬。
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是我市“十二五”基本定位之一。近日,围绕“八问”,市委农工委、市住建委、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思考。大家认为,洛阳完全具备打造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的条件,当前在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尤其要突出水系为韵、牡丹为媒,全力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1 建设生态示范市,要大力做好“水”文章
水是流动的音符。择水而居,是国人传统居住习惯。
《十问洛阳》作者在“八问”中明确指出:洛阳成为当之无愧的北方水城,这是洛阳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重要支点。
就远离近海的中原地区来说,洛阳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境内河川密布,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构成了贯穿全城的庞大水系。
要建设生态示范市,就必须做好“水”这篇大文章。
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市政府提出了以水为韵提升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发展目标是:“十二五”实现“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目标,水面面积占城市区面积达到10%,人均水面面积超过10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相当于江南一类丰水城市。
根据规划,市区境内水系总长320公里,水面面积23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的水系长200公里,其中洛北城区73公里、新区核心区91公里、伊滨区36公里;形成水面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洛北城区0.5平方公里、新区核心区9.5平方公里、伊滨区0.5平方公里。
当前,市区水系还存在水少、水脏、两岸环境差、沿河渠两侧文化和景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我市将实施防洪排涝、污水治理、水量调蓄、景观打造、精细化管理等提升举措,具体思路是:洛北城区,围绕引黄入洛补源工程,以全面改造和提升“三河六渠二湖”水系景观为主;新区核心区,以加强对已建成“一河三干九支三湖”水系景观精细化管理为主,完善龙门西山防洪体系;伊滨区,以加快“一河五横七纵二湖”水系建设为主,完善万安山防洪体系。
水系为韵,首先要确保有效保护水资源。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我市公布了碧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水环境整治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到今年年底,我市要完成矿山采选、堆浸、冶炼、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以及城市区河渠沿岸工业排污口环保整治;新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涧西、瀍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沿河主要乡镇污水处理工程等开工建设。到2013年,市区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市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要求,无劣V类水质,市控以上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85%,市出境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90%;到2015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示范市要求。
市住建委负责人介绍,近年,市区水系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每日41万立方米,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城市排水及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在对瀍河、涧河、伊河综合整治方面,将按照“治水、治岸、治地”的总体思路,先进行河道整体治理,然后再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开放空间、景观规划、景点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形成“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特色景观。
2 建设生态示范市,要突出牡丹特色元素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同样是建设生态示范市的重要支撑和亮点,在引领我市花卉苗木发展、美化城乡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围绕“牡丹为媒”城市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牡丹花都的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多方联动,尽快实现“满城尽是牡丹花”。
市牡丹办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市要按照观赏牡丹与商品牡丹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业与媒介并重的原则,立足于牡丹种植、牡丹观赏、牡丹文化、牡丹经济,扩面积、提质量、上档次、增效益、促联谊,真正把洛阳建成集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文化、联谊为一体的牡丹花都。
方案确定的主要工作包括:认真搞好牡丹产业发展规划,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全市在“十二五”期间新发展牡丹面积3万亩,使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年产牡丹盆花100万盆、切花400万枝;扩大城市区牡丹配植比例,打造特色牡丹观赏园;做大做强牡丹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深加工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积极发挥牡丹文化传播功能;组织参与国内外重大花事活动,力促洛阳牡丹产业在各方面名冠天下。
3 建设生态示范市,要力争处处绿意盎然
满眼苍翠,不仅仅是满足人们视觉欣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长久性、基础性作用。市委农工委负责人说,我市在林业生态方面具有优势,山多水多,植被良好。近年,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开展了林业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市园林局负责人认为,建设生态城市要有良好的绿地系统,通过对整个市域的绿色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骨架。这位负责人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设立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将市域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地划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构建完善的森林植被系统。
二是保护中心城区周边山水格局及内部的水系景观。加强外围山体的控制与保护,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塑造城市外围山体之间良好的视觉对望关系;山水环境的保护应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相结合,保证滨水地带及山地的公共性。
本月中旬,我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建设主要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林权改革,今年要完成1000余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任务,促进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通过林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
二是实施增绿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151万亩,其中在伊河、洛河、汝河等河流源头,小浪底水库等库区周边及土层瘠薄的山地,以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黄土丘陵区为重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112.4万亩,完成生态能源林建设20万亩、村庄绿化4.6万亩、道路河渠绿化7.9万亩,在市区周边、县城周边建设城郊森林6万亩。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55%以上,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9个县(市)均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
三是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28.6万亩,新发展经济林面积60万亩、优质苗木花卉面积41万亩。
四是实施资源保护工程。继续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和生态公益林区现有的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全面有效保护,全面停止对工程区内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本报记者 李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