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商引资到“招智引商”
这些年,廊坊一直在打北京市场的主意。以前他们是把廊坊的副食品送到京城让北京人消费,以后他们要让北京人到廊坊来消费。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在观念上对延续十几年的招商引资的传统方式有一个根本的突破。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廊坊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主攻工业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园区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市外引进企业在园区中的比重,提高科技型企业在园区中的比重,使园区真正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企业做大做强的孵化器。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依托产业基础招商,强化政策优势招商,利用市场空间招商;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讲求实效,做到主动出击与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大力推进城市经营。要以产业和人口集聚为支撑,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都要打破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投入。
大力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对保留的各类审批事项再次进行清理压缩;加快“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
大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氛围。
由于事物发展的惯性,在很多政府官员的观念里,发展经济就是招商引资。经过研究,工作室认识到,招商引资本身并没有错,但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方式,要想重新焕发招商引资的青春,首先意味着观念的创新,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反弹琵琶,把开发区传统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智引商”。
何谓“招智引商”?让我们放开眼界看看江苏昆山的成长历程,或许会更明白一点。
所有到过昆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温馨。大街小巷到处是酒吧、咖啡店、茶馆、小吃店、大商场,徜徉于这里的街市,浓浓的城市化气息似乎在向所有的投资者证明着选择这座城市的价值。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渐成体系,为招商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台商涌进昆山?论政策、论让利、论区位,“珠三角”都不比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差。原因就在于,多少年来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一直是“先治坡、后治窝”,也就是先生产、后生活。但当中国的人均GDP突破800美元、从温饱进入小康的时候,整个社会和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是在创业初期,投资者是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而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城市的软环境,追求舒适、良好的生活形态,要先生活,后生产,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从这一点讲,“长三角”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规范化的服务和相对良好的制度环境占尽了优势。相反,“珠三角”的市场经济灵活有余、规矩不足,善于变通也意味着无序。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地区在这些年城市化的进程中,缺乏经营城市的意识,大城市盲目摊大饼,中小城市急剧膨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结果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治安、交通等方面产生很多问题,难以管理。所以,越来越多的台商更愿意把家安在上海,工厂设在昆山,前店后厂。家属安排得好,高智力人才也愿意来这里,先生活、后生产(“先治窝、后治坡”)已经成为投资的基本前提。
昆山的发展折射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本身,尤其是那些高层次的商务人士。谁能够主动为掌握财富和资源的社会精英们量身定做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流连忘返,留住他们的心,留住了他们的人,谁的机会和金钱就会滚滚而来。城市的环境和所营造的生活方式越有吸引力,有头脑和有资本的人就越愿意停留在这里,这也就是所谓的“招智引商”。
其实,这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开发区,城市的竞争也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招商引资的边际效益已经越来越低,“招智引商”的大门正缓缓打开。回到廊坊来说,要想实现根本的转变,真正从河北的廊坊,从临近北京的廊坊成为大北京的廊坊,仅仅靠一般意义上的亮化、美化、绿化、净化,靠服务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全新的手段去“请君入瓮”,去营造自己所特有的空间。
这个世界上卖什么最赚钱?王志纲的回答是:“卖生活方式最赚钱。”廊坊的机会就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活方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