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大连海景。(资料图片) |
| 大连建市百年纪念城雕。(资料图片) |
|
大连市在20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始终注重从百姓的需求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激发市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将创建工作的最终目标定位于让百姓受益。文明的力量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着朝气。
文明城市靠长效机制
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以城市文明为支撑,再以科学发展的成果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连市几届领导班子都始终认为,创建文明城市不能图一时之名、一阵之快,需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在创建过程中,大连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建设,不断完善责任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社情民意办理机制、督导调研机制等长效机制,使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大连,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软尺子”,而是“硬标准”。创建伊始,大连就制定了6个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并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各项任务具体分解,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与市文明委签订责任状,形成条块结合、上下结合、齐抓共创的整体合力。
大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党政机关总是先行一步,走在前面。大连坚持开门抓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在54个委局办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市民代表的意见。
培育城市精神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大连讲坛”自2000年创办迄今共邀请国内外政要、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作报告近百场,已成为大连理论学习的品牌。
文明感动来自市民行动
每个人的言行都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细节。每年年初,大连电视台都要播出一台大型文艺晚会《文明的感动》,迄今已有6个年头。文艺晚会没有明星大腕,却强烈吸引着600多万市民,晚会的主角都是大连市民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平民英雄”,是公民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文明使者。
大连开展“讲道德、做好人”活动,成效显著。桂林街道、北京街道、星海湾街道等20个社区,通过借鉴银行储蓄卡的形式,建立居民道德信誉记录卡,把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不文明的事等日常道德表现记录下来,并把道德信誉记录卡作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依据。
高玉宝,是大连影响了几代人的战士作家。离休在家的高玉宝与大连市众多老干部、老同志一起,组成了老战士报告团,走街串巷,开展“小巷讲坛”活动。如今,老战士报告团已成为大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大连每个月每个社区都有多种文化活动,市民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大连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以每年25%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参与“打造文化大连”系列活动的市民达70多万人次。
文明力量催生城市活力
大连把为民造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提升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让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文明成果。近几年,又先后投入3亿元,完成对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投入3000万元,完成135所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投资1.8亿元,为区(市)县卫生院、妇幼保健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通过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以创促建、重在建设、注重长效、惠及百姓、造福社会”是大连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从2003年开始,大连市政府每年都向社会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坚持边征集、边整理、边答复,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
2005年,大连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是大连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市民的精神在凝聚,城市的精神在升华,从而汇聚成了一种活力迸发、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 李东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