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遵循规律:坚持“一企一策”
大连: 处处闪烁着文明力量
《每日汇报》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事项办理情况公示
洛阳网广告
三达高科:低碳环保+高科技=高效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7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南昌国企改革扫描之二
遵循规律:坚持“一企一策”
  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并非“一改了之,一破了之,一关了之”,而是借改革之机重整旗鼓,实现企事业单位的华丽转身、浴火重生。

  只有企业在改革中发展了,大量职工才能在转换身份后重新实现就业,高达50多亿元的改制经费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为南昌工业经济注入强大推动力。在多次论证后,南昌市上下达成了共识。

  改革之初,南昌市68家国有工业企业中,虽然只有12家能正常生产,但国企依然潜力无限,呈现出两种类型的“三有企业”:一是产品有市场、生产有基础、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一是区位有优势、资产有价值、改造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具备的生产要素资源,正是撬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在面向企业、职工推动改革的同时,南昌市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精心包装,并连续召开一场场企业推介会,吸引了80多批客商前来南昌考察。“靓女不愁嫁”,经过苦心经营,45家企业重现了活力,其中36家通过转换机制、资产重组、靠大联强,9家通过整合资产、租赁经营,继续发展。

  对内需增活力,搞活机制;对外需增项目、资金,靠大联强。只有内外协调,才能做大做强。

  2009年8月至11月,南昌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攻坚期间,原维持生产的12家企业,不但没有一家因改革而停产、减产,而且这些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纳税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了明显增加。

  推进改革的68家国有工业企业,大多地处城区。在城区搞工业,不仅放不开手脚做大做强,而且对城市服务性产业的科学布局和繁荣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难题,在南昌市国企改革中被破解。改革起步后,南昌市成立了雍盛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工业企业土地储备中心两大资产交易平台,创造性地解决了国企改革必然会遇到的债务处理和土地变现问题。

  通过这些交易平台,南昌市仅用4.56亿元的成本,就化解了企业51.35亿元的债务,为国企改革减轻了包袱,赢得了先机。与此同时,35家改制企业腾出了企业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22家企业主动实施了“退二进三”战略,从发展工业到建设大市场、大物流、大商贸、大CBD。而土地交易获得的收益,又直接用于了改制,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南昌电缆厂是南昌市68家改革的国有工业企业之一,原本是一个政策性破产企业,理应“门关人走”,然而,通过资产、债务重组后,引进了上海思麟工程成套公司、青岛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一期投资2.5亿元组建了南昌电缆集团公司。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死而复活”: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目前,二期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江联公司通过实施靠大联强、“退城进区”的改革发展战略,同时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吸引了两家战略投资者投资10亿元,在小兰开发区征地400亩新建厂区,预计5年内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

  在改革中,南昌市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按照破产退出一批、靠大联强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嫁接重组一批、整体退出一批、租赁稳定一批、产权置换一批、促进上市一批“八个一批”的改革思路,利用此轮国企改革带来的机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中积极的生产经营要素,扎实推进这场攻坚战。

  南昌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成功推进,凸显了用改革促发展、用发展促改革的思路,巧用市场杠杆,四两拨千斤,带动产业结构、城市管理格局的大调整,为南昌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增添了力量。

  本报记者 李江涛 整理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