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相传乾隆倒盏处 今日开发迎新生
李廷魁:帮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7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将自己57万元的奖金全部捐出成立爱心基金会,14年来共资助了166名困难学生上大学——
李廷魁:帮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李廷魁老人
  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大学录取时,86岁的李廷魁又忙了起来。他要找到20个考上大学却还在为学费发愁的贫困学生,为每人送去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14年来,李廷魁用当地政府发给他的57万元奖金,建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已有166名寒门学子在该基金的资助下进入大学深造。老人生活简朴,但有个最大的心愿:基金一直坚持下去,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圆梦。

  1  他的传奇

  李廷魁,1925年出生于新安县正村乡白墙村,20岁时便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一走就是将近40年。这些年来,李廷魁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队伍走南闯北,攻难克艰的硬仗打了一个又一个。

  1983年,当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李廷魁已经58岁了,一路上看到村民们依然住着低矮破烂的土房,他的心被深深刺痛。1984年,李廷魁二次回来探亲,正赶上停电,下火车后回家路上一路漆黑。这两次回乡的经历,让李廷魁陷入思考:新安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铝土资源,如果因地制宜搞电力,再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定能让家乡人民走上富裕路!

  1987年,在他的倡导下,新安电厂正式开工。此时已离职休养的李廷魁,没有回西安市舒适的家中颐养天年,也拒绝了南方几家大公司的高薪聘请,却接受了新安县经济总顾问、新安电厂名誉董事长的职位。

  从此,李廷魁为电厂的建设日夜奔走,电厂二、三、四、五期工程接连上马。电厂发展到如今,成为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的“常客”——新安电力集团。20余年来,企业蒸蒸日上,但李廷魁却从未从企业里拿过一分钱工资和奖金。李廷魁有自己的想法:“金钱是身外物,我有退休金,够用就行。”

  2  他的善举

  除了干了20多年不要工资的“义务工”,1997年,李廷魁老人又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举动。当年,新安县为表彰他对新安电力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他颁发了“突出贡献特别奖”,并一次性奖励20万元现金。在颁奖仪式上,李廷魁当场宣布:将这20万元全部捐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当时,李廷魁的退休金是每月300元,20万元无疑是笔巨款,但他毫不犹豫地捐了出来。李廷魁是这样想的:“一个地方穷,主要穷在教育上,穷在人才上,只有让更多孩子受教育学知识,新安县的经济振兴才有后劲。”

  老人诚意殷殷,成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基金会以这20万元为基础,每年用利息专门资助一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新生。1998年到2007年,新安县又先后8次奖励了李廷魁,奖金共计37万元。老人依然次次分文不取,全部捐给基金会。

  老人的善举,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不但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也感召了许多追随者。从1998年至今,每年暑假的时候,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会接待许多的来访者。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这些人慷慨解囊,不求回报。

  到目前为止,教育奖励基金会的爱心基金已经累积到了161万元,而且仍在不断增加中。

  3  他的财富  

  “基金会的钱,每一笔都要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老人经常这样说。每一次确定资助对象,老人总是亲自上门走访,了解实际情况。暑假里,他总是顶着烈日出门,翻山越岭,在羊肠小道上不倦地奔波。

  细细算来,从1998年到去年,教育奖励基金会总共资助了166名学生。李廷魁把每个受资助的寒门学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他的心里,这些孩子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学生们上大学后,从四面八方寄过来的信件,他都一封一封地保存着。“敬爱的李爷爷:您好!感觉好长时间没跟您说话了,您还好吗?身体怎样?……”信里,总是这样亲切深情的开头。

  李廷魁总对人自豪地说:“你看,我现在有100多个孙子孙女呢!”

    4  他的愿望

  李廷魁把每年助学金的发放时间定在了8月23日,“赶在大学开学前把钱发到孩子们手中”。

  每年春节来临前,基金会还会组织回乡的受资助学生开一次团拜会,时间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团拜会上,学生们会向李廷魁和其他爱心人士,汇报在大学中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成长。

  除了学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李廷魁最愿意听到的是他们在大学中如何去帮助他人。

  1998年基金第一批受益者李海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将自己的第一个月工资寄给了基金会。

  新安县磁涧镇何庄村的贫困生汪丹,2000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从基金会里获得了5000元助学金。大学毕业后,汪丹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用来资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

  许多学生说,我乐意帮助别人,也愿意把爷爷的爱心传承下去,在大学里我做过义工,到养老院照顾过老人,参加过义务献血……

  这些受资助的孩子,没有让老人失望,爱心在他们的身上延续。

  “我老了,不过那些孩子一个个都会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栋梁之才,基金会肯定会一直办下去!”这就是李廷魁老人最大的愿望。

  记者 邓超 通讯员 王亚飞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