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2010年,重庆诞生了1万多个微型企业,带动了10万人就业。三是微企对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大差距”有重大意义。
这位负责人说,按照规划,重庆市发展6万户微企,按每户解决就业5人计算,可新增就业30万人。如果重庆的每户微型企业一年有50万元的销售额,6万户微企就能增加300亿元销售额,产生6亿元的税收,经济总量将大幅增长。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发展微企近3万个,注册资本金28亿多,带动就业22万人,预计今年年底发展到4万个。
重庆发展微企有一套
“九类人群”。按照重庆微企扶持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九类人群”可以申请享受微企创业扶持政策——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这基本涵盖了国家政策聚集帮扶的人群范围。
“1+3”模式。在扶持政策方面,重庆采用了“1+3”模式,即“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财政补一点”指财政将按照微企注册资本金额的50%以内给予创业者补助。“税收返一点”指以企业实际缴付的所有税收中地方留存部分,以注册资本金补助金额等额为限,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机构贷一点”指微企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微企创业扶持贷款,贷款可以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绿色通道。按照原来设定的程序,符合条件的九类市民申办微企,需到所在地街道领取申请表,并将齐全的身份证明交到街道进行初审,这起码要花掉申请人两天的时间。通过初审后,申请人的信息还需要至少3天的公示。为节省申办微企时间,重庆市工商部门设立绿色通道,凡符合条件的市民可直接到工商所申办,扶助资金审核通过后再集中公示。这将至少为申办微企的市民节约5天的申请时间,大大提高了申请效率。
跟踪服务。为帮助微企老板创业,重庆市专门成立了微企协会,邀请专家、大型企业高管、律师等专业人员,为微企提供创业辅导和管理、法律咨询服务。同时,该市还建立了微企交易网,为微企免费提供一个展示企业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
微企发展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微企=实力弱
一位微企老板说:“我并不愿意自己的公司被称为微企。因为,当我们与一个新客户接触时,他们往往会询问我公司的规模,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规模就是实力。如果我被划分为微企,这会在公司客户的心目中留下‘实力弱’的印象……”想必这位微企老板的话,代表了一大批人的心声。
其实微企在国外相当普遍,甚至占据着某行业的关键或高端环节。国外企业对合作者的选择看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许多国内企业还是改变不了微企是弱势企业的观念。
因此,在大力发展微企过程中,要注意扭转旧观念,逐步树立微企品牌。
误区二:一哄而上,放任自流
微型企业具有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特点,投资人往往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人的创业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目标的实现。只是一味地给予支持、任其自由发展,而忽略对微企的辅导、引导和培训,效果将大打折扣。
所以,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是提高微企存活率的关键所在。这一点,重庆做得很好。他们的培训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是政府全部埋单,不增加创业申请人的负担。
误区三:虚假创业,骗取扶持基金
对此,重庆早有防范。重庆明确提出,微企创办者必须做到“三个不”:不搞空壳企业,不抽逃资本金,不能投机、炒股票期货、放高利贷。
重庆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已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防止扶持资金流失。一是扶持资金发放前,严格扶持资金审查发放规则,组建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查投资者资格条件、投资计划可行性,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扶持资金发放中,要求投资者先行或与扶持资金同步投入企业,以反映其真实的创业意愿,防止套取财政资金、骗取信贷资金,资本金补助资金要按照已审定的投资计划书中明确的用途进行使用。三是在扶持资金发放后,工商部门依托职能和体制优势,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依法对投资人的资金用途、开业状况、关闭注销、雇工情况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套取、抽逃、转移资金和资产的行为。
此外,重庆市工商部门还搭建微企信用监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将申请人恶意骗取政策扶持的行为记入企业征信系统或个人征信系统,在银行信贷、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方面依法对违规当事人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记者 孙自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