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说起李白洛阳之行,人们马上会想到李白、杜甫两大诗人洛阳相会,两星碰撞,迸发万丈光芒。殊不知,李白曾三游洛阳,历时近四年。他除了畅游东都风光,饮酒赋诗,还潜心学道,拜师修行,终成道士。李白的诗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奇伟瑰丽,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燃烧着道家道教思想光焰。《李白洛阳学道》向我们讲述了这位盛唐诗仙的一段神奇经历,本版今起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唐武则天大周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随其父李客迁居西蜀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
李白出生前后正逢大唐盛世。众所周知,由于洛阳宫玄坛道士、茅山宗传人王远知密告太原留守李渊“得符命”:“老子度世,李氏当王。”李渊才起兵灭隋,建立大唐帝国。因此,李氏唐王朝奉道教鼻祖老子为先祖,封玄元皇帝。道教成为国教,风行天下,士庶人等,皆以学道为荣。
李白自幼学习道家学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这“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既是道教专有的术数技艺,又是道教修炼的符箓功法。“百家”当指“诸子百家”,包括道家的《老子》、《庄子》等。
李白15岁时开始游学道教。他在《感兴八首》中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汎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丹。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他还十分赞赏这般年龄的古人学仙,在《凤吹笙曲》中说:“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崑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这里的“向蓬阙”和“赴玉京”是李白对道教的心驰神往,是他对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李白15岁时还开始学写文章,学剑术。他在《赠张相镐》中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在后来的诗歌中,他多次写到剑,如《留别广陵诸公》中说自己“锦带横龙泉(剑名)”,在《忆襄阳旧游》中说“高冠佩雄剑”,他还“醉来脱宝剑”、“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与剑有深厚的感情,终生不离。据说,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李白20岁时接受了道教的灌顶仪式。他写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扶我顶,结发受长生。”这里的“结发”,指当时男子20岁的代称;“扶我顶”和“受长生”是李白初入道的仪式。他受的“长生”,是指道教的“长生箓”或“长生诀”,只有虔诚的入道者方可获得。
李白自此之后开始了他的道教社会活动。他访道去过戴天山,却“访道士不遇”,“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十分惆怅。他访道登过峨眉山,在《登峨眉山》诗中写道:“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锦囊,是用织锦制作的口袋。据传说,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以便学习。后来,锦囊便代指修仙成道的仙经妙诀。李白得到“锦囊术”十分兴奋,“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可见,他的峨眉之行甚有收获。
李白还曾同蜀中道家术数名流东严子赵蕤一起隐居岷山多年。在山中,他们养奇禽异鸟千余只,呼之即来,掌中取食,了无惊猜,传为奇闻。广汉太守亲自进山察看,一看果然如是,认为二人必有道术。太守因之要二人参加道科科举考试,二人却婉言谢绝。
李白其实志向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他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25岁时,他终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施展抱负,这一去,他踏遍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留下史册绚烂夺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