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1964年,29岁的郭春年又当了农民,这一当,一直到现在。
从工人到农民,郭春年适应得很快,也没有丝毫怨言。
20世纪70年代,他利用自己有文化、有管理经验的特长,担任白沙村第五生产队队长(相当今天的村民组组长),一干就是8年。
邻居常老太太今年77岁,算是郭春年的同龄人。她说:“老郭人很好,那时候下地干活挣工分,他当队长,很公正,记分也公开,从来不会私下给谁多记、少记。农忙的时候,总是他中午守在地头、打麦场,一天只喝一顿汤。”
白沙村村头有条摩天渠,是20世纪70年代为从上游的刘窑水库引水浇灌下游旱地而修的。其中,白沙村段大概1.5公里长,可变水浇地千余亩。作为生产队队长,挖渠施工期间,郭春年每天带着妻子、孩子出工,和大伙一起建成了这段水渠。
后来,身体不行了,郭春年就当村里的“片长”,干了5年多。这期间,生产队里的大事小情,他挂在心上,常给村干部提醒,大家都很尊重他。
公字当头,他对自己对家人“不近人情”
“父亲做过10多年的村干部,但是从来没有为家里谋一点私利,甚至把一些自己家人可以享有的机会让给同村其他人。”郭春年的三儿子郭社立说。
郭社立以前外出务工,后来,县里的暴雨山煤矿招工,他去应聘,当了一名机修工,每天“三班倒”,很辛苦。
郭社立回忆说,从1980年至1986年,通过父亲推荐到外面工作的村民有10多人。自己姊妹5人,母亲生前希望父亲利用关系给我们兄妹找个工作,或者在宅基地上、政府抚恤上争点好处,但是,每次父亲都不答应。郭春年说:“政府对咱够不错了,像我这样的人多着呢。比比死去的战友,该满足了。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50年来,郭春年从来不在儿女面前提及自己的战斗经历和功绩,儿女们只知道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但具体情况不了解。直到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前的2009年,河南电视台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郭春年的事迹,多次上门联系采访,他才讲出了自己的战斗经历。
郭社立说,父亲不仅时时处处先替村民着想,而且家中有困难也从来不向政府叫苦。
1992年,镇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到郭春年家中慰问,看到郭春年家的土坯房很破旧,提出按照优抚条件,可以帮助他翻修房子,但郭春年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后来,镇民政部门送来上级审核拨付的3000元维修费,郭春年硬是跑到镇政府退了回去。
每年春节县领导来家中慰问,询问有什么困难时,郭春年总是摇摇头:“没啥困难,没啥困难。”
前来看望郭春年的伊川县民政局副局长陆胜利说,郭春年劳苦功高,但是从来不居功自傲。这么多年,他没到镇里县里要过什么。他家里生活困难,但他没有向公家张过一次嘴。去年他家的房屋因为大雨受损,还是镇里在排查时发现上报的。
同行的镇党委副书记肖柯插话说,国家1957年开始给他发放的抚恤金是每月36元,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加到每月1000多元,现在各种抚恤费他能拿到2000多元。每次领到抚恤金,郭春年总说“多了”、“够了”,自己给国家做不了啥,还得到这么多,给政府添麻烦了。谁听了都感动。
言传身教,他是促进邻里和谐的榜样
家和万事兴。说起郭春年家,村里人都知道,当年他娶了个好媳妇儿,如今家中还有一个好儿媳。
提起郭春年的妻子柴冬菊,不少年龄大的村民都知道,那可是当年邻村一位好姑娘。当听说郭春年是战斗英雄,又身有残疾时,柴冬菊便主动要求嫁给他,任劳任怨地照顾郭春年生活这么多年。
2007年,柴冬菊去世后,照顾郭春年老人的重担便落在儿媳张军芝身上。
也许是由于当年在部队行军打仗养成的习惯,郭春年每天凌晨4时前后就会感到饿,必须要吃早餐,为此张军芝则需要凌晨3时前后起床为老人准备面片汤。因为老人不能咀嚼食物,面片汤必须煮成糊糊才行,以便老人好消化。
郭春年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身边必须时时刻刻有人照顾。张军芝就在老人住的房间里加了一张床,每天半夜起来为老人盖被子,看看老人有没有不舒服的症状。
在郭春年家的院子里,有一辆小三轮车。平日里,张军芝就是蹬着这辆三轮车,拉着老人在村里逛逛。老人一旦生病,这辆三轮车还是张军芝送老人就医的交通工具。
张军芝说,街坊邻居都说公爹是个好人,谁家闹矛盾,也常叫公爹去断个家务事儿。做儿女的,觉得脸上很有光。公爹总是说:“我是死过一回的人,什么都想得开。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多想想别人,少麻烦别人,有难处自己想法解决。吃亏是福。”
郭春年分家后,和三儿子合住,其他孩子们都单独建房居住。正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儿女们与邻居关系很融洽,从来没有跟邻居红过脸。
白沙村党总支副书记雷大河说,全村七八千口人,除了不懂事的孩子,都知道郭春年。他人缘好,为人正直,和人打交道都老是替别人着想,甘愿吃亏。村里人公认老郭家门风好。
陆胜利说,2004年以前,郭春年一直按照一等伤残军人享受抚恤优待。2004年,按照国家新的抚恤政策,郭春年套改为残疾等级三级。现在,郭春年每年可享受残疾抚恤金、护理费、补助费、门诊医疗补助,住院医疗费用可实报实销,政府没有忘记郭春年对共和国的贡献。
去年8月,伊川县镇两级政府出资帮助郭春年家盖了160平方米的新房,使老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邻居们说:“老郭为抗美援朝伤残得这么重,苦了一辈子,可人家从来不向政府伸手,也从来没见人家给自己家争取过啥。”
郭春年,一位幸存的“烈士”,一位“最可爱的人”。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平凡,注释了“伟大”的境界;用自己的无私,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