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市直部门单位集中整改结果公示(14)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编者按

  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近日编发文章,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与启示。本报今日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三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四矿问题”(矿业、矿山、矿工、矿城)日益凸显,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刚刚起步,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实践

  (一)欧洲鲁尔区煤炭城市转型实践——通过系统治理挽救衰败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20世纪70年代后,鲁尔区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到80年代末期,已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为摆脱困境,鲁尔区在德国政府主导下,在产业结构及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转型。

  1.产业转型措施

  产业向多元化发展。鲁尔区本着积极发展振兴工业、同时改造传统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煤炭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同时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在重要地位,将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确定为接续产业。

  企业向小型化发展。1985年至1988年,鲁尔区新成立了大量中小企业,数量比1980年至1985年增长41%,超过了28%的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因在市场竞争中经营灵活、技术开发积极性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现代市场要求适应性较好,成为鲁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2.规划管理措施

  成立综合管理机构。鲁尔区产业转型主要是在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主持下完成的。该协会成立于1920年,专门负责制定矿区整治、发展规划,协调市县各项建设事业。

  统一进行全面规划。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从全区整体角度进行全面规划,“总体开发规划”工作主要有八项任务:营造与保护森林绿地、处理垃圾与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职工业余所需各项文化娱乐设施、研究全区各市县发展规划、接受各市县委托咨询、进行规划示范和开展全区测绘工作。

  通过有效的产业转型,鲁尔区改变了以往给人们的印象。1991年,有6个位于鲁尔区内的城市被《经济周刊》评为德国优秀城市。

  (二)美国休斯顿石油城市转型实践——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

  美国休斯顿是由结构单一的石油城转变为科技型综合性大城市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末,休斯顿已摆脱对能源经济的依赖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经济竞争力在美国大城市中首屈一指。休斯顿能够进行成功的产业转型,主要得益于如下经验:

  1.产业转型启动较早

  在其石油采掘业的黄金时代,休斯顿就已经开始发展多元产业,并且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尽管石油业还占有重要地位,但休斯顿已摆脱对能源经济的依赖。1999年休斯顿非石油产业在当地经济中的比重为65%,吸纳就业比重达51%,产业完成从石油石化为主向多元化的转型,成为典型的新型能源大都市。

  2.双向发展接续产业

  休斯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经济调整大致以10年为阶段,有主次、有先后地进行双向多元化发展。

  从发展模式来看,休斯顿采用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和非石油产业的多元化双向结合的发展模式。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是指发展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加工、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及为这个体系服务的辅助性产业。非石油的多元化是指发展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农牧业和服务业等产业。

  第三产业在促进休斯顿迈向国际性大都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休斯顿第三产业劳动就业比例上升,增加值占地区总产值50%以上,其中以商业和金融业最为突出。

  (三)日本九州煤炭地区转型实践——依托政策导向成功转型

  日本九州最初以煤炭产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决定放弃对煤炭行业代价高昂的保护政策,关闭大批煤矿,并用了10年时间将该区域转型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九州产业转型中,日本政府从1962年到1992年,先后9次制定、实施煤炭政策,成效显著。具有突出特色的产业援助政策有:

  制定产煤地域振兴法及振兴计划。为实现产煤地域工矿业快速、有计划发展,日本1961年11月实施《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措施法》。

  财政支援政策。地方财政支援政策包括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支付金、产煤地域开发事业费补助金、地方税豁免特例等三种。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支付金制度把支付金给予因闭矿而财政疲软的产煤核心地域。产煤地域开发事业费补助金制度利用产煤地域活性化基金来对地区振兴予以财力支持。

  成立地区振兴整备公司。主要承担工业用地的建设与转让、废矿山的处理、有关公共基础设施的整顿、工矿业经营者的设备资金融资等产煤地区工矿业振兴业务。

  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具体包括:道县特定公共事业建设债务抵押率上调及利盘补给、市町村特定公共事业建设国库补助率上调,小水系用水开发费补助等。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开发区。企业吸引政策主要包括融资和税制两个方面:对进入产煤地域的企业设有长期低息的设备资金融资和长期运转资金融资以及工业用地的建造和长期低利率转让等。税制上的优惠措施表现为地方税的减免等。

  就业政策。对进入开发区内企业安置煤炭工人及其子女就业给予补助,并视用人比例高低给予优惠差别政策;对失业煤炭工人承担培训费用,并帮助介绍其再就业;对雇用失业煤炭工人的本地企业,设立特别贷款制度,对其所需资金的40%给予低息贷款。这些政策的实施,使九州很快由传统煤炭产业区转变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二、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解析

  三、国外实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的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政府主导或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在欧洲与日本的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美、加、澳等国则采取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市场主导式。市场主导式转型虽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但是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从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主要做法的归纳分析中,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借鉴经验:

  (一)政府主导,完善转型政策制度体系

  通过出台支持政策或制度法规,建立系统的转型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落实政府主导推动转型发展的责任,在政策支持、生产力布局、资金保障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倾斜;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资源型企业承担资源开发补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企业关闭善后等方面的责任,并以制度加以约束;发挥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转型奖惩机制,调动资源型城市的积极性。

  (二)统筹规划,及时布局接续替代产业

  在资源型城市的成长、兴盛期,资源产业初具规模时就要居安思危,既不放松资源产业的深度开发,又要积极培育配套产业和接续产业。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和规划要在资金、技术和产业布局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二是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和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避免产业发展简单追求多元化,要尊重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矿业城市的比较优势,消除产业结构单一和刚性带来的弊端。

  (三)保障民生,重点关注就业问题

  关注并解决资源型城市的民生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是保障城市平稳转型的重要前提。由于资源型城市工矿工人数量众多,资源逐步枯竭导致失业问题凸显,解决就业问题成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应大力加强剩余劳动力培训帮助其掌握新技能;鼓励自谋职业,政府对自谋职业者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创办中小企业,对吸纳再就业者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对再就业的现代化和制度化管理,建立稳定的就业促进机制。

  (四)恢复生态,着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

  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工矿废弃地复垦、矿山地质灾害和尾矿库治理及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体制;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重塑城市品牌、打造转型文化,不断深化和拓展城市转型内涵。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