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青岛海滨风景。(资料图片) | |
一个城市就相当于一个企业,必须不断增值,提高竞争力,使这个城市更有魅力、有后劲。青岛的做法是以工业立市,依托产品和企业增强经济实力,推进城市建设。
经营名牌
增强城市吸引力
经营名牌产品对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知名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岛市委、市政府较早认识到,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要振兴青岛工业,必须培育一批像青岛啤酒那样的名牌产品。该市1984年就组织力量,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论证,明确培育名牌的重点产品和措施。市政府对名牌企业还试行了单列管理,先后将青岛啤酒、海尔等企业,从原隶属主管部门中划出来,列为市直单位,给予更宽松的经营和发展环境。
此外,青岛市在“九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改变“有名牌无规模”的现象,引导和推动名牌企业通过企业上市、资产划拨、联合重组、异地并购等多种措施,使青岛啤酒、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等名牌企业,迅速成长为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集团。
如今,青岛的名牌产品生产已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由此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城市强有力的总体美誉度,城市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世界500强企业纷纷登陆青岛,仅2002年上半年就有海外投资的1000多个项目签约。
经营公用事业
让企业振翅飞翔
公用事业是政策性亏损行业,在原材料涨价、政府补贴相对减少或不到位的情况下,每个企业均极度“缺奶”。青岛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下决心推出了“断奶”狠招——亏损利润总额包干经营目标责任制。
当时的公用事业管理局与所属热电、自来水、燃气、煤气、排水等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将财政补贴核定为政策性亏损包干,一定两年不变,超亏不补,减亏企业自留,增支企业自行消化。
在这一“狠招”的推动下,所属企业内部纷纷缩减管理人员,实施了大规模的成本核算行动,有力地遏制了亏损,全系统不但较计划减亏2000余万元,而且消化了3.5亿元的增支因素。
不仅如此,几年来,在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政府财政补贴一定5年不变的情况下,青岛市公用事业却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
经营奥帆赛
让“帆船之都”起航
现在的奥运会帆船中心原址是北海船厂——一个有着超过50年历史的国有大厂。办奥运会帆船赛,青岛的预算是32.8亿元,搬船厂就花了17亿元!把一个大厂迁移到郊区,将腾出的地方建成一个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水上运动中心,本身就预示着青岛市政府城市运营思路的某种转变。
奥帆赛整个项目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并满足了赛后开发、旅游的需要,为青岛市赢得了“帆船之都”的美誉。同时,青岛的招商引资、会展、旅游、消费、房地产等都前所未有地繁荣起来。拿政府最看重的招商引资来说,截至2007年,就有多达7万名的韩国人和日本人在青岛生活居住,超过2000家日资、韩资企业落户青岛。
记者 闫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