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工人俱乐部: 承载青春记忆 打造职工家园
汉函谷关:两京通行咽喉 丝路必经之地
曾是皇家禁苑物 后入寻常百姓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汉函谷关:两京通行咽喉 丝路必经之地
  简介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不仅是古代由洛阳西行的第一要塞,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汉函谷关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函谷关有秦汉之分

  “函”意为匣子,“谷”就是山谷,“函谷”意为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函谷关有秦关和汉关之别。

  东周时期,秦国从晋国手中夺得崤函之地,据险设关,以抵御东方诸侯的进攻。可以说,秦关是先秦时秦国通往山东六国的咽喉。“老子出关”的“关”就是指秦关。这座关隘位于今灵宝市东北,那里由秦岭、黄河、衡山岭构成的天然屏障中,唯有函谷一道贯通东西,故被称为函谷关。

  汉关指的是位于新安县城东的函谷关,为西汉杨仆所筑。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言之“汉时关”即为此地。

  2 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出洛阳市区沿310国道往西20公里,越过八陡山,我们就看到了汉函谷关遗址。汉函谷关遗址处于青龙山和凤凰山两山间的狭谷地带,这一带一直都是被许多史料记载的古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东都洛阳的西门户,控东西两京的要道,抵御异族入侵的屏障。

  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废秦关,设弘农郡,“徙函谷关于新安”。东汉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即秦函谷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元和郡县志》载:“今县城之东有南北寨垣,杨仆所筑。”除此之外,朝廷还建设有汉关城,设重兵把守。

  从表面看来,杨仆是以“耻为关外民” 为由申请并得到汉武帝恩准才迁关的,其实“武帝意亦好广阔”,扩展京畿领域,加强中央集权,才是迁关的主要原因。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而杨仆刚好迎合了皇帝开边拓疆的雄心,所以才得以如愿以偿。

  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函谷关愈加显示出其重要地位。

  据说当时的汉函谷关关楼有十三丈高,南北长十丈,东西宽六丈。关前有鸡鸣、望气两台相对而立。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曾置八关都尉,汉函谷关居首。南北朝时,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十月,朝廷改汉函谷关为“通洛防”,大将贺若敦镇守在此。隋时,隋炀帝曾在此营造显仁宫。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朝廷曾在此建合璧宫。

  3 近代张钫重修遗今

  宋代以后的800多年间,汉函谷关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乱,经风雨剥蚀,屡遭破坏,其间多有修复和重建。今存汉函谷关遗址为1923年张钫重修后保留。

  据史料记载,张钫修复的汉函谷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关楼有三层,为砖石结构,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可供通行。东西门洞各有楹联一副,西门洞楹联横批“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所题,字体洒脱不羁;两侧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

  汉函谷关第二层为两门两窗,下方是宽4米、高7米、深18.4 米的拱式通道,通道口两侧均有石刻楹联。

  关楼顶层为八角楼,楼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铮然有声。

  如今只有底层关楼还在,其余的已经看不到了。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座残高15米,底部关坛高9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0米的汉函谷关遗址了。

  4 丝路申遗重要“部件”

  静默数千年的汉函谷关,因丝绸之路的申遗而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2006年8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的开始。会议明确提出:丝绸之路中国段始于中国的洛阳、长安东西两京。汉函谷关因“历史的真实性和原真性”,而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申遗40多个捆绑项目名单。

  见习记者 肖依斐 记者 鲁博 通讯员 李妙云 王宇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