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科学中心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27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毛万春多次提到外地市在经营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吸纳和借鉴。
前不久,省政府抽调省直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组成若干考察组,分赴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四川、重庆、天津、山东、湖南等16个省市区调研当地推动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成功举措和亮点。本报今起整理刊发其中最值得洛阳思考和学习的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
大刀阔斧优化产业结构
启示: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做大做强战略支柱产业。坚持结构优化与培育优势并重,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狠抓制造业投资。今年,广东省出台了工业投资实现重大突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把工业投资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作为衡量各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下决心扭转工业投资徘徊的局面”,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上、先进制造业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技术改造和创新,每年拿出5亿元实施技术改造滚动计划和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发展;突出集聚发展,把产业园区、服务平台、品牌三大建设作为核心内容,促进产业链条完善和企业间的创新协作,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突出数字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和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等示范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重点发展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等15个首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认定50家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广东提出把文化产业摆在战略位置。从今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1%以上,省市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对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给予补助,并积极打造文化业会展、交易和金融三大平台。在广东东圃、深圳前海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在中山建设粤台两岸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建成12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进驻企业超过1万家。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双转移”
启示: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产业转移政策启示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仅面临着中西部地区兄弟省份城市的竞争,还面临着来自东部沿海城市的竞争,决不可有坐享其成的想法。
为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广东提出了“双转移”战略,即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或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
广东提出,每年安排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1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鼓励珠三角地区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每年安排10亿元培训费,每年对100万名在岗农民工进行培训,对全省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进行一次免费的技能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予以全额付费并补助生活费。
步步为营促产学研深度融合
启示: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联,发挥我市技术研发优势,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是地方与高校共建研究院、以企业化运作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定向式创新、定制式服务是工研院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技术服务。工研院组建了设计服务中心、激光技术中心、检测技术中心等,为机械、电子等行业的1000多家企业提供精密激光加工、产品材料及成分检测等高端技术服务,加速了合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产业孵化。工研院已吸引外部投资数千万元,孵化了7家高技术企业,如东莞迅科、易步机器人等。目前正在建设的4.3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园区将主要发展数控技术与装备、LED装备、物联网应用、云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
人才培养。通过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和各类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硕士、本专科以及中高级技能人才1000多名,使其成为产品研发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激励机制。一方面出台独立核算办法,充分放权给团队,赋予事业部薪酬、招聘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各科研团队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励科研人员多创新、多出成果,支持团队吸引外部投资,以专利成果、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孵化高科技企业。
创新文化。工研院创办的“松湖华科创新大讲堂”是一个开放式的、免费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每两个月开办一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讲解新知识、新经验,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氛围。
记者 孙自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