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为中小科创企业 提供发展平台
洛阳市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力借东风扬劲帆
中原崛起正当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舞钢新型农村社区内,居民在锻炼身体。(资料图片)
  编者按

  舞钢、舞阳、汤阴、济源、汝南等地在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积极实践,寻求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期,省委党校组织到这些地方参观考察。于迎同志参加考察,并结合我市实际,写出考察报告。本报今予摘发,敬请关注。

  一、外地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舞钢市针对当地特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同步推进,通过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实现工业反哺带动;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让更多的人在大工业领域实现就业;通过土地流转,为农业发展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产业再造,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舞钢市把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城区、中心镇区、产业集聚区一体规划建设,确立了“1个中心城、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的城镇化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服务向社区相对集中,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城—镇—社区”联动发展的局面。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农业规模化水平,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效拓展了居民的就业空间。

  舞阳县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点等模式分类推进,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打造宜居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推进,使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全面改善,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缓解了土地瓶颈约束,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

  汤阴县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向集聚区集中。强化中心县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安阳、汤阴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了行政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了综合承载能力。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作用

  1.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瓶颈约束

  新型城镇化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鼓励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区(产业集聚区),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合村并点,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效地缩减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

  2.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企业以及相应的支撑机构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可节省费用,提高企业效益;产业集聚可以使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更为精细化,提高专业化水平;促使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先进技术更为迅速地传递;核心产业的集聚会对同类企业或上下游关联企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此外,产业的集聚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空间内拓展产业深度,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损耗,集中治理污染,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增加,会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集聚发展,同时带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并通过深化产业分工,扩充产业规模,促进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改变城镇化滞后局面,构建“三化”协调发展机制

  近年来,我省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滞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一是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存在浅度城镇化问题。四是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针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实,通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由以工业化为核心到以城镇化为引领的阶段性转变,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5.改善民生,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鼓励和支持农民向城镇集聚,同时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把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市民,有利于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启示和建议

  经过研究思考,我认为洛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应该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1.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各县(市)区要注重规划先行,强化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加强规划管理,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开展。要把城镇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兼容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中,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谋划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与中心城区、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使城镇体系更加完善。

  2.突出特色,探索发展新模式

  各县(市)区地理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内涵有差异,要根据实际,探索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合村并城。对市区建成区以外、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内的村庄,整体合并到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二是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资源,把中心镇周边相近的村庄,纳入到中心镇的规划中一体化建设。三是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选择适当位置,实行联合建设;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共享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四是推进移民搬迁。集中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把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置,彻底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对于景区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等,在不改变村庄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3.因地制宜,促进经济转型

  一是拓展新型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节约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复垦,转为农耕用地;一部分留作集体用地,建设产业集聚区。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出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入住新村的农户和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三是修复生态环境。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加大治理力度,使之复林、复草、复绿,美化绿化环境。四是整治村容村貌。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等行动,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

  4.以人为本,惠民为先

  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尊重群众意愿,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和增收、创业等持续发展问题,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

  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加大“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力度,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