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偃师市高龙镇一家蒸馍店生意不错。 |
|
开栏语
随着新型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置年货也发生了新变化。农历小年后,本报记者到乡村感受这些新变化。敬请关注本报今起开设的《新春走基层·农家年货新变化》栏目。
以前,中原农民辛勤劳作了一年,过年的时候都要做些馒头,寓意“蒸蒸日上”,也给来年庄稼丰收讨个好彩头。
蒸馍很有讲究,需要旺火,一般会在院落里另支炉灶,烧起柴火。因此,蒸笼以前在农村是家家必备的用具。
蒸馍的花样很多,可以将面捏成各种形状。“上尖下圆,日子平安;红点一照,百事都好。”这句俗语形容的正是最常见的红点蒸馍,人们将圆形的馍蒸好后,用红色素在上面点上一个红点,以求辟邪,图个大吉大利。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动物馍、枣花馍、寿馍、布袋馍等。
以前,农村地区春节有送礼馍的习俗。送时也有个规矩,就是馍的数量一定要是单数,意为“一心相敬”。
高新区孙旗屯村60多岁的孙灵召老人说,以前一过腊月二十三,村里人都开始忙着蒸馍。七八口人的家庭一般会蒸100多个馍,得用大半袋面粉,往往得忙活一天。年前大家见面寒暄,也总会问“馍蒸好了没”。这些馍至少要吃到正月初五,蒸馍较多的人家甚至要吃到元宵节。
偃师一些地方还流传着一首关于过年蒸馍的顺口溜:“簸箩圆,稀布缠,擦麦套磨过大年。白抹布,手裹严,擦来擦去灰不见。驴子拉磨出白面,蒸馍蒸得白又圆。”说的是过年蒸馍时人们珍惜粮食,磨面都很仔细,蒸出的馍又白又香。
市民刘先生说,在他的记忆里,过年蒸馍更多像是一个仪式,如果不蒸,好像就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小的时候条件差,过年能吃上香甜的馒头,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是现在,人们条件好了,即便在农村,过年蒸馒头的人也越来越少,买现成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村口就有超市,买什么东西都很方便,没有人愿意再费事去蒸馍了。”偃师市缑氏镇柏谷坞村的张大妈说,现在过年都是在街上订一大袋子蒸馍,放在冰箱里,过年慢慢吃。
如今,蒸笼这个最主要的蒸馍器具已经很难在农户家见到了。孙灵召说,现在村里很多人过年不动手蒸馍了,过年蒸馍的习俗已渐行渐远。
记者 鲁博 实习生 李梅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