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名片】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前身为第一拖拉机厂,其厂部大楼(如图)始建于1955年,是一拖最早开工建设的建筑之一。它的正中为中街楼,两侧为对称的办公楼——厂部东楼和厂部西楼。其中,中街楼为二层,檐上正中有由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等元素构成的厂徽;办公楼为四面坡的“斗篷式”顶,近中街楼部分略高且向外突出;中街楼与办公楼之间由过街楼相连。
1 建筑:雄伟庄严 质朴大气
在涧西区西北部,有一个以第一拖拉机厂为中心、由4个“156项目”组成的工业区,它们“首尾”相连绵延5.6公里,雄伟庄严,气势磅礴,堪称“社会主义工业建筑景观带”。
“一拖厂部楼始建于1955年,为砖混木结构。”原一拖退休工程师高世正回忆说,正中为中街楼,二层建筑,檐上正中饰有由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等元素构成的厂徽;两侧为对称的办公楼,四面坡“斗篷式”顶,各三层,近中街楼部分略高且向外突出,为四层建筑;中街楼与办公楼之间由过街楼相连。而在建筑色彩上,则以红色为基调,色彩协调,主体建筑雄伟壮观、个性鲜明。
“党徽、五星、旗帜、葡萄、太阳花,这些都是苏维埃文化及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标志,体现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国家文物科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业遗产专题主持人、河南科技大学研究员杨晋毅说,厂区内车间左右对称分布,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没有突出的高大建筑,具有独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宏大风格。
2 拍板:主席关注 一拖厂址
“厂部楼作为最早建设的建筑之一,可谓一拖的‘心脏’。”高世正说,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第一拖拉机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
1953年7月12日,洛阳拖拉机厂筹备处在洛阳老城成立。8月,当时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带着12位苏联专家来到河南,往返于郑州、洛阳、偃师、新安、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等5个地区进行踏勘。1954年初,毛主席指示,将一拖厂址放在洛阳。
“1955年10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举行主厂房开工奠基典礼,全市7万余人参加。”高世正回忆,由时任河南省副省长邢肇棠剪彩,并与时任一机部汽车局局长张逢时共同埋下奠基纪念碑。
据《一拖厂志》记载,一拖一期工程的土建施工共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开工的有辅料、锻工、有色修铸工场和总仓库;第二批开工的有冲压、发动机、木工、燃料系统工场和煤气站;第三批开工的有铸钢、铸铁、标准零件和拖拉机工场。
3 贡献:农机中心 此为“心脏”
1958年3月,毛主席在《第一拖拉机厂跃进规划》报告上批示: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拖拉机的样式和性能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是可综合利用的,其成本一定要降低。于是,原先按苏联产品名称音译的“德特54”就不能用了,随后,“铁牛”、“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字也被一 一否决。最后,“东方红”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很快得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批准。
“毛主席的批示,对中国整体农机工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高世正说,1959年10月,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先后共完成投资2.8948亿元,建成厂房30.31万平方米,初步具备开工生产条件。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下线。很快,“东方红”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
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一拖,亲切地对工人们说:“你们要记住,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同年11月1日,一拖落成典礼在一拖厂前广场隆重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出席并剪彩。1982年7月,150型轮式拖拉机试制成功,次年12月投入批量生产,并迅速占领了中国70%以上的机耕地。
4 未来:工业遗产 典型景观
由于砖木结构容易老化,一拖厂部楼逐渐成为危房。于是,1990年后,一拖又对中街楼进行维修加固,并对东西办公楼进行了原样重建。
“重建后的东西办公楼,砖木结构的拐角处,都添加了圈梁,‘斗篷式’顶处也增设了钢筋混凝土挂瓦板,防火性能大大提高。”高世正说,中街楼仍为二层,西边办公楼为四层,近中街楼部分为五层;东边办公楼为五层,近中街楼部分为六层,成为现在的样子。
2011年5月下旬,以一拖广场为代表的涧西工业遗产街正式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入选30条街道中唯一的工业遗产街。
“目前,更为全面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案正在编制当中。”一拖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相信随着洛阳工业游项目的顺利启动,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合理保护、开发利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那段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