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关 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孩子戒除“网瘾” 家长也要“吃药”
读 家
《中国凭什么胜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2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4 插秧

  水稻在播种前要先育秧,这个过程大约要花一周时间。把6斤(大约8英磅)未脱壳的稻种在冷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连水带种子放进铁锅里,稍微加热,让种子有一定温度。接下来要用育秧苗的木桶——育秧桶(如图①),桶底有个洞(直径约半英寸),在桶底铺一层稻草,把6斤稻种放到稻草上面,再铺一层稻草,再放上6斤浸泡过的稻种。一层一层地铺,直到木桶装满。桶里有6层稻种,共36斤,足够6亩(1英亩=6.07亩)稻田插秧用。木桶放到屋里,用稻草盖上,要一天一夜,时间差不多时,会出来一拨秧苗。一早把木桶提到水渠边,往桶里灌水,水会由桶底洞口慢慢地渗漏。桶在那里放一天,晚上再往桶里灌水,为安全起见,把桶带回家。    

  这样持续四五天,秧苗全部长出,至少有一英寸长,这时把秧苗一层一层从桶里取出,临时集中到田间一角,最终要把它们拿去插秧。十五六天后,这些秧苗就生长到足可以分行插播了,将秧苗从田里取出,用稻草松散地扎成把,大约每亩田用60把秧苗。插秧开始,6棵秧苗为一撮,插到水田一个窝里,窝和窝间距约6英寸。农民坐在一条腿的工具(中国习称“秧马”,如图②)上插秧,大约15天后进行施肥。大约隔5天,连续有三次,农民要整一下田,以保持秧苗露在水面。直到稻子开花,田里总要有水,不能露出土壤。稻花只开3个小时,之后开始结籽粒。开花3~4周后,稻子就成熟了。

  育秧桶,是一个普通木桶,竹条将桶板紧箍在一起,木桶底嵌在桶板开槽里。不算提把,桶高13英寸,顶部直径17英寸。提把上开有方孔,穿孔部分比其他桶板高。桶底的洞直径约半英寸。

  “秧马”座面是平的,面积14英寸×5英寸,圆腿直径3.25 英寸。腿上部末端为榫头,打入座位板与之相配的榫眼。“秧马”16英寸高。

  ①
  ②
  世民收小弟,

  多多益善(2)

  房杜组合

  长孙无忌以下,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爆胎”的“房杜组合”了。

  房玄龄名房乔,字玄龄。房玄龄的出身不错,是个“官五代”。他的老爹就是有隋一代有名的大才子房彦谦。

  房玄龄是一个天才,“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十八岁那年,小房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为羽骑尉,从此进入仕途。一直到大业十三年,房玄龄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隰(音xí)城尉。但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改变房玄龄一生命运的大事儿: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了。

  房玄龄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绝佳契机。房玄龄拄着手杖,主动找上了李世民的门。

  李世民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他一见房玄龄,“便如旧识”,当即“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这一次,房玄龄算是找到了明主。他“罄竭心力,知无不为”,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李世民。

  最难能可贵的是,房玄龄一心为公,全然没有半点儿私心。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充当着“才探”的角色,为李世民发现和搜罗了大量的人才,却丝毫不担心长江后浪将他这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每次作战结束后,众人都忙着聚敛财宝珍玩,只有他“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俨然有西汉萧何的风范。有部下若此,实在是领导的幸事啊。

  杜如晦,表字克明。和房玄龄一样,此人同样是个“官五代”。史载,“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杜如晦在“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杜如晦入仕的起点仅仅是滏阳尉。杜如晦完全没把小小的县尉放在心上,不久之后,他索性辞官不做了,当起了陶渊明第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日子。

  武德元年(618),李渊正式称帝建唐。李世民听说大兴本地有一才子名叫杜如晦,此人足智多谋,便将杜如晦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

  当时,大唐政权刚刚建立,需要大量的地方官吏。于是,李渊便就近从各王府的幕僚中挑选人手,调任外地。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济济,所以“被外迁者众”,杜如晦也名列其中。

  房玄龄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便赶紧来见李世民。他对李世民说:“咱们府中的幕僚虽然被调走很多,但是大都不足珍惜,唯有杜如晦这个人,才智出众,处事果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您只想维持当下的状态,那么他对您来说是无用的;可是,如果您想成就大业,那么就一定要将这个人留下来。”

  李世民听了,幡然醒悟,还一个劲儿地埋怨房玄龄:“尔不言,几失此人矣!”于是,李世民立刻向李渊上书,终于将杜如晦留在了身边。

  从此以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两人相得益彰,时人有“房谋杜断”的美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