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李玉明 |
|
□沙草
1 考证时间地点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八国联军乱后,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历九月中旬回北京时路过洛阳。皇帝行踪,历来为史家所重。此事在洛阳历史上虽有记载,但多不详。比如民国时期的《洛阳县志》(孙贡九编撰)记载:“二十七年九月帝奉慈禧太后回銮至洛;十一日入城驻跸府署,十九日游龙门,二十日东赴大梁。”又如《洛阳市老城区志》(1989年版)记载:“河南知府文悌将周南驿改为行宫,文武官员住城内较大宅院,军兵车马住四关,二十四日离洛。此次接待兴师动众,耗银三万余两。”前者时间有误,后者地点不详。
去年,我写电视纪录片《最后的老街——洛阳老城马市街百年历史掠影》时,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料,同时据洛阳老城马市街老人回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年曾走过马市街。可是他们自南门(长夏门)入城后究竟住在哪里,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我又读到清末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过洛阳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对他们驻跸的周南驿仍心存疑问,清代到民国的老城城区,方圆不过十里,周南驿到底在老城的什么位置?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李健虎先生。李先生年近六旬,老城东大街人,浸淫老城历史研究几十年,颇有建树,所著《洛阳纪事》(即将付梓)中有《河南府驿站》一章,对周南驿记载得比较详细。
2 两宫入洛住处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过洛阳,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申刻,驾入洛城驻跸。”也就是说两宫是下午四五点钟入的城。在前一天,吴永和另一位名梦丹的官员曾打过前站。“十五日,午刻自铁门镇启銮,酉刻始抵新安县,驻跸。予与梦丹先行三十里,经磁涧镇,知两宫明日当在此处中伙。十五里至谷水镇,已入洛阳县境。又二十五里,至河南府,于南门外逆旅住宿。”
李先生在前些年走访老城时听说,慈禧太后到洛阳后曾在南门外的府庙(位于老城凤化街街西)住过一宿。李先生说:“因是听说不甚确切,写书时未采信。”现据吴永所述,应为误传,实际上是吴永等在城外住了一晚上。
3 两宫入洛路线
清朝末年,洛阳城外的官道谓之“两京大道”,是洛阳连接西安的唯一通衢。据笔者2010年6月16日在老城五贤街采访的一位73岁的赵姓老太太讲,这一带西南方向都有很厚的土城墙(应为外城墙,因为五贤街和豫通街在城外),主要是防刀客(土匪)的。老城豫通街街口曾有“栅楼”,有门可关闭。“栅楼”外有一石碑,一人多高,上写“十省通衢”四个大字,具体位置大约在现豫通街和定鼎路相交处红绿灯的地方。
赵老太太还告诉我:“‘十省通衢’的字还是我二叔写的,二叔叫赵克家。”又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的《洛阳十一朝史事三字经》记载:“五六十岁以上的洛阳(也包括有些外地)的父老们,都亲眼见过定鼎南路五贤街口以西原有一座很大的过街三门牌坊。据说牌坊是晚清河南知府文悌(有说他是慈禧太后的家侄)所造。牌坊的东西面各有十二个字,中间的四个大字其大如斗,两旁的小字也大如升。东面的文曰‘背邙面洛 九朝都会 瀍东涧西’;西面的文曰‘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 五岳中峰’。”
这样,两宫的行走路线便清晰了,应该是谷水——七里河——豫通街——盐店口——马市街——南门(长夏门)——周南驿。
两宫进洛城走南门,还有一个旁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西安城时,走的也是南门。《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出城后,仍绕赴东关,诣八仙庵拈香进膳。本来直出东门,路线可省三分之二,谓因体制关系,且取‘南方旺气向明而治’之义,所以辇路必出南门。”
4 周南驿之位置
周南驿地址在何处?这个问题曾困惑我很久。见到李健虎先生的大作《河南府驿站》后,我有豁然开朗之感,然文史钩沉,孤证难立,又与李先生多次交谈。他讲他写作的素材来自其曾祖父李安邦(1865-1937,洛阳东大街人,绅士,曾任洛阳县大庙房管事、洛阳警备司令部参议)之手稿记录,因年代较长和十年动乱,手稿今已不存,所写所记多凭抄录记忆。这就又促使我再找史料来证实。
恰后不久,我又见到清乾隆十年重修本《洛阳县志》城池图,图载周南驿在长夏门不远的东北方向,与李先生所述正相吻合。《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自陕西安府咸宁县京兆驿,至河南府洛阳县周南驿,计程七百八十里。”李先生所描述的周南驿,在现老城东南隅一带。其具体位置,我认为,西至南大街,东到御路街,南到三复街,北至鼎新街,面积1.4万平方米。
5 周南驿之沿革
周南驿隋唐以前的沿革多有专家学者论述,不多赘言。本文为了说明清代周南驿由隋唐周南驿演变而来,将大致线索梳理如下。
1.《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记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公元1224年)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拒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据上所述,今之洛阳老城系金时在隋唐东都城东城的旧址上新筑,金、元时期均为土城,规模约为隋唐东都城的二十分之一。
2.东汉时,周南驿叫都亭驿,为全国中心馆驿,一直到北宋。元朝时,洛阳都亭驿又改称周南驿。不少历史文献都提到了隋唐都亭驿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唐时的都亭驿北连卫辉府(河南省卫辉市),南下襄州(今属湖北省襄阳市管辖),东接徐州,西承长安(位于现陕西西安和咸阳附近)。明代《商书》记载全国商路路线及里程,其中详细记载了经过洛阳的几条商路。其卷五之四记载:“淮安由北河至陕西潼关水陆路,先由徐州之汴城(开封),走北河即黄河……四百里至河南府周南驿。”其卷六之一记载:“北京至陕西宁夏镇路,由孟县十里至紫金山,二十里渡黄河至孟津县,河宽二里。三十里至邙山,东汉诸帝名臣葬此。二十里下山脚,十五里瀍桥,五里河南府周南驿。”从瀍河桥到周南驿的距离与现在瀍河桥到老城东南隅鼎新街、三复街距离大约相等。另据明《永乐大典》“河南府路廨(xiè)宇图”,周南驿坐北朝南,南北大门均为悬山式建筑。
周南驿清末以后渐渐演变,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变成了民宅。笔者2011年5月4日在老城南大街21号采访了一位叫张正方的老人。张正方,83岁,西工区城建局退休干部。张正方讲:“这周围有驿站,位置靠近文庙以西。这一块的房子多数已经翻盖了两轮,清末的房子恐怕找不到了。”
前不久,我又和李先生等人专程在鼎新街走了一趟,收获不大,只在鼎新街5号武庭麟(1892-1952,伊川人,曾参加豫中会战、豫西鄂北会战,1946年6月任整编第15师师长,1947年11月4日在河南郏县被俘。1952年在洛阳被处决)的院子里见到了几个柱础。这柱础位于武家的“避暑楼”(楼最下一层深入地面两米左右),现在还支撑着那已经破败不堪的两层小木楼。柱础石质,约60厘米高,长宽各约40厘米,雕刻精美,两面是狻猊(suān ní ,在传说的龙生九子中排第五),活灵活现,极为生动。我在这次寻访前,为其拍摄过照片,也曾请教过专家,结论是官用的可能性大,疑为周南驿遗物。
3.水路漕运和周南驿。洛阳曾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港口。隋唐时期,城内水系纵横,经黄河可与大运河连通,北抵涿郡,东至于海,西到长安,水路运输,畅通无阻。周南驿离水系较近,航运便利。武则天时,在皇城东南角立德坊曾开辟新潭,以容纳来往客船。新潭以北是含嘉仓,以南是洛河,而周南驿距新潭不过五六里远。
6 应还历史真相
2010年4月,洛阳新区出现了一家颇有影响的“周南驿文化酒店”,借古喻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是社会主流。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句话:“历经一年的重建,周南驿在洛阳新区……成功复原。”这句话很容易给人以误解,好像指周南驿的遗址在新区,如今又以新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了。笔者以为此种说法不妥,应还历史一个真相。
洛阳老城现在的明清街历史韵味不足,旅游吸引力有限。而位于洛阳老城老街中的周南驿,近百年来一直湮没无闻。根据现有的史料,笔者认为,可以肯定地说,周南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名驿”。它的发现、发掘和利用,前景无疑是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