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牡丹的发展变化,“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就像春风一样很快吹遍五湖四海,再加上欧阳修写的《洛阳牡丹记》和周师厚写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声名远扬,遂使全国出现了“洛阳牡丹热”。各地相继引种洛阳牡丹并加以精心栽培,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
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常务理事、洛阳国际牡丹园主任霍志鹏介绍,洛阳牡丹传播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向东南直下河南陈州(今淮阳、商水一带)、安徽亳州(今亳州市)后北上山东曹州(今菏泽市);二是向西南至四川,在当地形成气候;三是随着北宋宋室南渡,引入杭州、上海,后又传播到两广等地。
陈州因距洛阳较近,受洛阳牡丹发展的影响,在北宋中期,牡丹就开始繁盛起来。
北宋后期,洛阳牡丹已传播到四川。当时,陆游在四川为官,看到当地百姓从洛阳购得多叶新花,百般珍爱,尊为“京花”。后来,他经过调查研究,写了一部《天彭牡丹记》。天彭即今天的四川彭州,因为引种洛阳牡丹品种较多,每当花开之时,“车马歌吹相属”,十分热闹。故陆游称:“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
南宋时,宋室南渡,洛阳人大批南迁,洛阳牡丹随之南播。于是,杭州花事大盛。尤其是上海,新花迭出,名噪一时,正如《上海县志》记云:“最盛于法华寺,品种极繁,甲于东南,有小洛阳之称。”之后,牡丹继续南移,直到偏远的广西、广东。
明代亳州牡丹盛极。亳州距陈州仅有一百余里,受陈州种牡丹获利的影响,当地花农和牡丹爱好者同时向洛阳、陈州两地引种牡丹,经数十年经营,培育出上百个品种。
明末清初,曹州又成为牡丹的著名产地。据史料记载,这里的牡丹是从洛阳和亳州引种而来。
牡丹由洛阳遍及全国,各地均称牡丹来自洛阳,并多以“小洛阳”、“小西京”称誉当地丰富多彩的花事。洛阳牡丹还涉洋过海,对日本、美国、欧洲的牡丹发展也产生着巨大影响。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指出,洛阳古善地也,花木得中和之气,是牡丹大盛的条件。同时,牡丹的发展繁荣,更因洛阳人“独钟其美”,“见幸于人焉”,四方传承之地,皆“不能独立与洛阳敌”,“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为天下之第一也”。 (陈兵)